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刘小玲:丽泽高风说古祠

——行政总支会员刘小玲主编的《海珠古祠堂》出版

发布时间:2015-01-30  来源:民进广州市行政总支

放大

缩小

  坚守精神的家园

  由黄埔村起步,我们走访了龙潭村、土华村、沥浯村、赤沙村、仑头村……我们为纶生白公祠的建筑艺术陶醉,为卫氏大宗祠庄严宏伟震撼;我们在正气凛然的邓氏大宗祠前追思,在破落的潘氏家祠前扼腕;我们敬慕白纶生先生的乐善好施,也向往胡璇泽先生人生的多彩多姿;我们在纯阳观前凭吊南雪祠和菊坡祠,在小洲村粤梅简公祠抚摸明代的遗砖……走进一座座祠堂,走进一个个家族,每天都在翻阅一页页史书,其中有志得意满的辉煌,也有多灾多难的泪水。一个家族史就是一部民族史的一个章节,我们从中读到太多的悲欢离合,太多的起伏升沉。然而,让人振奋的是,海珠的先人通过祠堂留给我们的竟是一部气壮山河的创业史、奋斗史。这就是一种精神,一种有着浓郁广州特色的刻苦、务实、创新、乐善的精神。广州一部惊世特立的近代史,几乎都与江南的海珠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十三行”是中国近代商贸史重要的一页,这一页的“写手”就是居于珠江南岸的潘氏、伍氏、梁氏;广州第一座发电厂、第一座制糖厂在中国民族工业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缔造者是黄埔村的冯氏;中国第一个外交官,追索回庚子赔款,送学子出国留学的是黄埔村的梁氏子孙;兴建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官员是从黄埔村走出的胡栋朝;改写华侨血泪史,成为多国侨领的是黄埔村胡璇泽;被皇帝颁赠恩赐“乐善好施”牌坊的是龙潭白氏;在甲午战争中抒写爱国浩歌的是龙涎里邓世昌……

  午后,走进古朴肃穆的祠堂,在洒满阳光的天井,聆听祠堂父老的娓娓叙说,仿如听一部“清史演义”、“民国演义”,听得人热血沸腾。是的,祠堂的源流让我们寻找到祖先跋山涉水的勇敢足迹,在祠堂里听到的故事,又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祖先的克勤克俭,孜孜进取的精神。海珠区祠堂里的祖先,大多是从中原经南雄珠玑巷而来。他们在河南这片濒临珠江的土地上或围海造田,或精心营商,或扬帆海外创业,或潜心研读学问,都取得巨大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至今天,我们站在各姓宗祠面前可以那么自豪,那么振奋。瞻仰巍峨的灰脊斗拱,我们仿佛听到先辈的谆谆教诲;抚摸古朴的青砖石柱,我们犹如紧贴先辈胸襟。细读各祠堂的对联,我们心中充满了感恩。祖先啊,是你们创造了海珠,这一座座祠堂,是你们留给我们的一座宝库,物质的、精神的,让我们享用无穷。是你们的远见和坚守,不趋名逐利,坚守这江南的宁静与质朴,才有今天,我们子孙后代能避过世俗的霓虹,在这有湖有水有村庄的都市静园中与你,也是与历史深情对视。

作者:刘小玲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