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玲:丽泽高风说古祠
——行政总支会员刘小玲主编的《海珠古祠堂》出版
“抢救式”的寻访与编撰
为编撰《海珠古祠堂》一书,海珠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俗工作者带领着社会上热爱民俗的志士和大学生,用一年的时间,走遍了海珠区的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对海珠区的所有祠堂进行了一次寻访调查。这是一次前无古人,难有后者的旅程。是的,在我们的前面,还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工作,不仅仅登记祠堂名录,丈量祠堂规模,而是要挖掘祠堂的历史,搜集祠堂的故事,通过打捞那湮没在历史深处的细节,还原历史枝蔓。遗憾的是,由于各个年代不同理由的破坏,我们需要的资料几乎空白。每一块青砖都是一把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每一位父老都是我们的引路人,每一件文物都是我们的巨大惊喜。在寻访的过程,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在宗族中口口相传的祠堂旧貌已经不复存在,更多的只有颓垣败瓦,甚至有些只剩下一截断碑,或者一段回忆。即使尚存,也抵挡不住今人的占有欲,随时有被拆毁建成“握手楼”的危险。而且,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一次“抢救式”的寻访,因为祠堂的亲历者已经相继故去,最后掌握家族发展线索的父老们也是垂垂老矣,如果不及时抢救,那么历史的经纬将会断裂,一切的浮华都将成无本之木。正是怀着这样的使命感,使我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争分夺秒,殚精竭虑,生怕辜负了祖先,辜负了时代。
终于,我们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向读者敬献了这部《海珠古祠堂》。该书是根据海珠区文博中心海珠区文物普查提供的线索对现有祠堂进行考察、整理,并通过深到深入各村采访祠堂和父老,取得第一手资料,然后核对族谱,考查有关文献而完成的。全书分四部分:一、海珠崇祠八座,通过六个望族宗祠和两个名人祠堂,勾勒出海珠人民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二、海珠特色祠8座,分别从建筑特色,祠堂名人特色,宗族发展特色、建制特色等几个方面,重点展示海珠的特色;三、众姓祠堂116座,全面展示我们能搜寻到海珠区各姓氏祠堂。
我们知道,由于时间所限、能力所限,特别是历史线索所限,这部《海珠古祠堂》还是非常不完善的,会有遗漏,会有谬误,真的不敢说是对历史,对海珠各族人的一个完美交待。但是,我们深知,如果知难而退,那么不出二十年,这活在人们心中的辉煌祠堂必将化为尘土,成为像“南雪祠”那样的“纸上祠堂”,而所有有关宗族的记忆必将成为夕阳下的挽歌,中华海珠人的宗族血脉必将戛然断裂,心灵的殿堂轰然倒塌。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地担负起这“延世泽、振家声”的重担,我们义无反顾地“铤而走险”!
然而,寻访海珠祠堂的历程,却是一次愉快的巡礼。太多的精彩,太多辉煌,太多的激动,太多的留连忘返,太多的获益和启迪让我们满怀感激——因为,我们真正地触摸到历史,我们听到了从远古传来的祖先们伟大的脚步声。我们期待这如鼓点般的步声,能敲击所有热爱中华文化的赤子的心灵,从浮华的梦中惊醒,重新审视来路,重新辨明方向。愿祖先的丽泽如甘霖般滋润后代,愿祖先的亮节高风在我们手中传承,愿海珠的古韵遗风在我们手中更好地承继,让海珠在我们手中变得更加美丽!
如今,海珠古祠堂的大门在这里打开了,为所有渴望寻根问祖,慎终追远的赤子打开,古韵悠然,烨烨生辉!是你们的远见和坚守,不趋名逐利,坚守这江南的宁静与质朴,才有今天,我们子孙后代能避过世俗的霓虹,在这有湖有水有村庄的都市静园中与你,也是与历史深情对视。
注:此文原载《广州华声》总第116期 2014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