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汤素兰:新鲜、美丽、精彩而又动人

——《听梦——韦苇童诗选》阅读印象

发布时间:2015-02-28  来源:

放大

缩小

  在儿童和儿童文学的世界,童诗似乎随处可见。因为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随口说出的童言稚语就带着浓浓诗味。比如一个孩子的屁股被凳子上的钉子扎了一下,他会说“我被凳子咬了一口”,这“咬一口”就带给人新鲜的感受,就是诗。也有一些作家把句子分行排列起来就以为自己写的是儿童诗。然而真正优秀的儿童诗是极其难得的,优秀的儿童诗人更为珍稀。

  什么是儿童诗?台湾儿童诗泰斗林良先生说:“听到的是语言的律动/看到的是文字的分行/它传达的是种种微妙的感觉/而且大大地刺激你的想像”。儿童诗不只需要充满童心的诗意妙语,不只是分行排列的文字,好的儿童诗需要有写给耳朵听的声音,写给眼睛看的形式,更要有写给心灵的情感,写给想象的翅膀。好的儿童诗如同韦苇先生自己在《听梦.六月的祝福》中写的,我希望投向你们期待的目光在你们身上都能酿成“一首首诗/和一个个故事,/新鲜,/美丽,/精彩/而又动人。”当我阅读《听梦——韦苇童诗选》的时候,这87首小诗,给我留下的正是“新鲜,美丽,精彩而又动人”的阅读印象。

  翻开《听梦——韦苇童诗选》,新鲜的感觉扑面而来。

  首先是写法上的新鲜。一般说来,短小的诗以抒情诸多,但韦苇先生的短诗往往也融入了叙事。他的一首首短诗,同时也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比如《接电话》《一个胡桃落下来》《牙疼专家》;或者描绘了一幅幅画面,比如《听梦》《牛背白鹭》。韦苇先生也把有趣的游戏引来入诗,如那首精彩的《咕,呱》写的就是两只青蛙捉迷藏的游戏。他还将吹牛大王的笑话入诗,如幽默的《方蛇》。也将童谣入诗,让童诗与儿歌结合起来,读来音韵整齐,别具趣味。如《小调皮》这首诗就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童谣“数数歌”的形式:“母鸡做妈妈,/实在不容易,/找到虫子给小鸡,/自己常常饿肚皮,/还要当心老鹰来,/老数鸡娃齐不齐,/从这边数往那边,/一二三四五六七,/从那头数往这头,/七六五四三二一。”读韦苇先生的这本诗集,能感受到诗人的笔是灵动的,心也是灵动的。他不拘于任何一种写法,也不拘于诗歌固有的程式,写得自由,写得活泼。

  其次是联想和比喻的新颖。诗歌最常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诗人通过联想,将我们平日惯常见的事物赋予新形象,新意义,从而拓展我们的想象,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无数诗人描绘过星空。但韦苇先生写的星空却别开生面。单看标题就与众不同:《这米粒儿》。诗人这样描写星空:“嫦娥的小女儿,/在天上撒了几把米,/说是喂天鸡。/这米粒儿倒是白,/还亮,/可惜的是,/天鸡也是一擦黑就都进了圈,/连头也不回。/这不,/米粒儿,/宝石似的,/布满了夜空,/就不见跑出来一只找食的天鸡。”将白亮的“星星”比拟成“米粒儿”,并没有超出儿童的生活经验,却把我们熟悉的“星空”写得陌生,陌生之后,又让我们豁然开朗,仿佛再一次重新认识了星空。这种熟悉——陌生——熟悉形成的反差,造成了更强烈的艺术效果。《牛背白鹭》这首诗,连续用了五个比喻,把牛背上的白鹭比作“黑墙上的白点”、“白衫小妞坐在爸爸宽阔的肩膀上”、“沉沉夜色中有人将灯举过头顶”“怒涛上弄潮儿的白帆”、“岩壁上的小羚羊”,这一幅幅画面,不断加深我们对牛背白鹭的印象,打开了我们视野,让我们将大自然交响中这一个奇妙的和弦牢牢记在心里。

作者:汤素兰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