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兰:新鲜、美丽、精彩而又动人
——《听梦——韦苇童诗选》阅读印象
韦苇先生的诗里,有一个活泼欢跃的童心世界。
读韦苇先生的诗,仿佛能听到童心的跃动。诗行之间,盎然着童趣。这种童趣是鲜活自然的,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活泼欢跃的童心,既有现实生活中儿童的童心,也有诗人的童心与诗心,因而丰富多彩。诗人因为有童心,善于发现儿童世界的诗情画意。比如《接电话》一诗,将两个儿童打电话、小狗在一旁汪汪叫写成了一首有趣的诗。《会叫的帽子》《牙疼专家》《喂,南瓜》都充满了童趣。因为诗人有童心,因而善于倾听儿童的心声,表达儿童的心声。比如《黑发好看》《就当你生的是只鸡》就替儿童说出了心里的话。在《黑发好看》这首诗里,诗人是这样写的:“野山的狐狸是红毛的好看,/中国的妈妈是黑发的好看。/妈妈,/你好好的黑发不要染成红的。/红发的妈妈睡在我身边,/半夜里,/我懵懵懂懂的,/会弄不清我抱着的是妈妈,/还是野山的狐狸。”这首诗就替儿童说出了心里的话。希望妈妈不要染发。这话又不仅仅是儿童的话,更是诗人自己对于美的态度:自然才美。
诗人有一首名为《弓》的诗,写的是爷爷的驮背。
诗人告诉我们,爷爷的背并不是天生就驮的,而是长长的生命的日子、绵绵的骨肉的血爱和光溜溜的锄把和弯弯的山路,是铁皮般的手面和脚掌,将爷爷的背做成了一张弓,“将儿孙/一个一个/嗖嗖地/射出去。”
“驮背”和“弓”,是儿童都能懂得的,并未超越儿童的生活经验。但诗人在这里将爷爷的“驮背”譬喻为“弓”就进行了诗的创造,他将生活的图景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诗性体验。这种体验是带有诗人自己的人生况味的。这首诗由此充满了情感的温度,具有了更深的人生内涵,也格外精彩动人。
在韦苇先生充满童趣和幽默的童诗里,在那些口语化的、带有叙事特性的诗行里,精彩深蕴其间。这种精彩首先是来自于作者写作时的自由而无羁绊。韦苇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作为一个文学的人,任何时候思考和说话都要和别人不一样,”“作家要有自己的个性,要有一颗自由的心灵,要写自己的文字”。这种对独创性的自觉追求,这种写作时的自由状态,使他写出的诗行“与众不同。”韦苇先生不只是一个儿童诗人,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从上世纪50年代就涉足诗歌创作。他还是一个翻译家,一个学者。他的童诗写作是以世界优秀童诗为参照的,正是这种比肩于世界优秀童诗的自信与从容,让他的写作更放松,也更别具一格。韦苇先生还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虽然年龄在增长,但他对生活的热情,对世界的好奇心丝毫未减。因此,他能像孩子一样感受世界:“我走进树林,/小鸟就来为我唱歌,/小溪就来为我弹琴。”(《我走进树林》)“我喜鸡鸟,/我走到哪里,/鸟儿都唱歌给我听。”(《我喜欢鸟》)。他怀着童心,面对儿童的时候,八十岁的他没有“童心主义”者的羡慕,而是像个孩子一样得意甚至骄傲:“孩子,我比你早生七十年/我就来得及做一回在黄果树瀑布上方住宿的客人/头枕着倾落的银河睡觉/那一夜的睡梦里都汪着水”(《睡在瀑布上》)。这种孩子般的率真,让韦苇先生在写作时返朴归真,申舒性灵,从而达到皎然在《诗式》中所说的“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自然”的艺术效果。
愿这些充满性灵的诗行被更多人欣赏,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因为儿童需要诗的滋养,读者在寻找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