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施杰:律师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5-03-19  来源:人民政协报

放大

缩小

  最难割舍法治梦

  生于1964年的施杰,出身教师家庭,在最早学习的专业是林业勘测设计,最终却因为对法律的挚爱转攻法学,并成为知名律师。

  上世纪80年代末,律师在我国仍然凤毛麟角。施杰记得,1986年举行第一次律师资格考试,那次招考只针对司法系统内部,“律师”一词对于施杰而言既神秘又神圣。直到1988年,该考试资格第一次面向社会开放,施杰怀着激动的心情报了名,并一举拿到资格证。当年,这门考试通过率就不到10%,有“天下第一考”之称。当时虽然只能做一名兼职律师时,但一枚“中国律师”的胸牌,施杰走到哪儿戴到哪儿。

  那个年代闯出来的律师,很多

  人有着相似的经历:端着别人眼中的“铁饭碗”甚至“金饭碗”,却敌不过梦想的召唤,于是毅然辞职,约上三五好友开始办律师事务所。没有钱、没有资源,全凭着一股勇气和干劲,市场经济时代成就了一批律师的业绩,如今,这些律所也从当初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成长为业内举足轻重的事务所。

  法律保护每一个守法的公民,更是弱者的保护伞。作为法律人,施杰对弱势群体伸出的援助之手始终没有放下。

  初涉律师行业的时候,他就多

  次自费北上南下,为讨薪无门、身患职业病的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当时在深圳打工的一批四川籍农民工,因工作导致正己烷中毒,找到施杰请求援助。施杰带领律师,四处调查取证,几番艰难交涉后为他们讨回了公道。在新疆,为了帮拾棉花的工人追讨欠薪,他更是一路风尘仆仆。“那是我唯一一次去新疆,来去匆匆,根本无暇欣赏那里

  的美景,但看到农民工兄弟们拿到钱的那一刻,我由衷地感到高兴。”施杰说。

  2011年,为了给边远地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中央统战部与司法部组建了“同心·律师服务团”。施杰带领的律师团队,被选为四川首批自愿者团队,在甘孜州得荣县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对口帮扶工作。“同心·律师服务团”所服务的地区都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仅单程在路上就要占去两天的时间。而当时得荣县尚没有执业律师,为了提高当地办案能力,施杰带领团队在那里办起了司法培训班,2013年,当地终于产生了第一位执业律师。

作者:朱婷     责任编辑:于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