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泰斗贺友直
终圆儿时梦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和上海相继成立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基本上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为主要产品。
贺友直学历不高,但他虚心求教,积极向前辈和一些成名画家学习。20世纪5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坚持到明天》、《火车上的战斗》、《六千里寻母》、《卓娅和舒拉》、《连升三级》、《孙中山伦敦蒙难》、《杨根思》、《送传单》和《新结识的伙伴》等作品, 他的画风多变,勇于探索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962年,经过多年苦心钻研中国传统线描技法,尤其是临摹陈老莲的线描,贺友直豁然开朗,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独具风貌的连环画作品《山乡巨变》,出版后,立刻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山乡巨变》被誉为中国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开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批判贺友直,他被剥夺画连环画的资格。直到1972年他才被调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恢复工作。时隔8年重拾画笔。这之后不久,他接到出版社的两个突击任务,创作《朝阳沟》和《十五贯》。
为了画好这两篇作品,贺友直到河南林县红旗渠体验生活。《十五贯》和《朝阳沟》就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成为了他的代表作。
198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连环画年画系,特聘贺友直兼任教授。
贺友直说:“我对我的学生讲,我是1937届毕业的。他们都奇怪,我告诉他们,我是1937年小学毕业,他们都笑了。”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贺友直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他曾摸着上海美专的栏杆,心想要能进去学习该多好啊。如今,贺友直站在中央美院的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了,这是他一生感到最为自豪的时刻。
绘画离不开生活
贺友直画《山乡巨变》时,构思及草稿曾经被推翻两次。用了3年时间才完成创作。
在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中,场景不多,动感的场面也不多,这给连环画的创作带来相当的困难。贺友直以一位优秀“导演”的眼光调度场景,多角度、中远景的交替使用,加上人物刻画的细腻,使画面充满动感和变化,让人饶有兴味地看下去。贺友直在同一个场景中,利用人物的动作和人物的增减,减少画面的重复感,着意刻画人物心理和面部表情的变化。场景从不动,到角度的调动,贺友直独具匠心,妥帖安排。
贺友直认为,作为连环画家,一定要学会导演,学会“做戏”,一段普通的情节,经贺友直的揣摩,抓住人物性格特征,挖掘人物内心活动,通过画面,巧妙地、最大限度地向读者传达故事的内涵与精神。
贺友直擅长用画面创造情节、创造细节。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吴兆修评价贺友直是会做戏的连环画家。一句话概括了贺友直与一般连环画作者的不同之处。
由于有生活基础,贺友直创作农村题材得心应手。他会“做戏”, 连环画《李双双》中李双双和喜旺闹别扭,后又和好,如何展现这个情节,贺友直设计了几个细节,将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得极为生动、传神。
贺友直的连环画《十五贯》,更有典型意义。早在贺友直之前,著名连环画家王弘力就曾画过同名连环画,在连环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本身对于贺友直来说就是个挑战。贺友直经过长时间的探讨,最后明确了创作方向:不把它作为悲剧处理,强调要先调查研究,然后再下结论。王弘力的《十五贯》较为写实,而贺友直的《十五贯》反其道,采用幽默的笔法,简洁生动,轻松愉悦,创造了另一种新的氛围。
“没有生活是画不出来的。”贺友直不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连环画,而且善于总结经验。他从《山乡巨变》的创作中悟出三句话:“从生活中捕捉感觉”,“从传统中寻找语言”,“从创作实践中发现自己”。他认为这三句话不能割裂,一个画家毕生追求的只有发现和区别。有发现,才有创作对象,有自己这条路,才能跟别人区别开来。贺友直的连环画作品曾到英、法等国展览,还应邀在法国美术学院讲课,他的形象和代表作品中的人物,被制成地砖铺在法国昂古莱姆市图像中心的广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