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钟情 只有奉献
李开能,198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同年分配到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任教。2000年9月至2012年7月任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美术学院院长。现任民进乐山市委副主委,四川省政协委员,乐山市人大常委,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民进书画院副院长,四川西蜀花鸟画院副院长,乐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嘉州画院副院长,乐山书画院副院长,乐山大佛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人物画专委会委员。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赴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高访学习。作品发表于《美术》《艺术界》《美术大观》《东方艺术》《中国百老汇上层》等专业刊物及各种大型画册。有《新的转折新的气象》《健笔清韵墨海情深》等60多篇美术论文发表。发表美术作品数百件,出版个人作品集三部。2014年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
李开能,这是一个在乐山美术界几乎无人不晓的名字。他的美术作品在全省及全国获得了不少奖励,他教过的学生遍布四方,他艰苦求艺的精神和故事被大家津津乐道。今年5月,他荣获了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带着一种崇敬之情,带着一种好奇之心,我们走近了他。在他的三艺佳画室,我们感受着他对艺术创作的一往情深,感受他作为艺术家所具有的魅力,作为教育者所具有的坦荡胸怀和儒雅品格。他和蔼、温静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朴实无华、真实生动。
艺术萌芽 为画痴狂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大凉山西昌县的一个小镇上,年幼的李开能早早地就迷上了画画,小学的“图画课”让他觉得好玩,放学后用木炭及绛红色、土黄色的矿石在墙壁上、石板上、地上涂画一通,那些“涂鸦”式的作品使他享受到了无比的乐趣。他觉得舒畅而且过瘾,正是这种本然天性的喜好成了原动力。那时候农活不少,早上5点他就起床,干活之前点着煤油灯铺开画纸画上一小时。放学回家做完功课后,他又开始在煤油灯下,借着点点的光亮沉迷在画的世界中,正是这微弱的亮光照亮了李开能的艺术道路。记得读初二时,学校来了一位叫贺敬先的老师,他是一名工宣队员。他的一本厚厚的速写本上画满了各式各样的速写作品,让年少的李开能好生羡慕和佩服。他说:“从那时起,对速写的期望和热爱便在我心中萌生了,我开始试着画速写了。但当时因技巧拙劣,不仅没能达到迅速去表现对象的目的,而且抓不住对象的特点与关键,所以画得很差劲”。但是达•芬奇画蛋、王冕画荷的故事深深激励着他,使他对速写的热情有增无减,一直持续到现在。
读高中时,他曾想过报考四川美术学院。但是由于信息不通,经济困难,几次错过了考试的机会。那时他母亲也认为画画没出息,常常唠叨。他也曾试着放下画笔,但仅过了三天,不能画画的日子让他感到更加空虚和失落。1980年高中毕业后,李开能顺利考入西昌师范学校美术班学习。一个全新的环境使他如鱼得水,新的人生之旅和艺术之旅就此开始。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素描、国画、速写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师范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所小学任教,一干就是三年。经过他的努力,学生们的作品在州上、省上有几十件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开创了这所小学美术作品参赛获奖史上的一个奇迹。时间到了1985年,李开能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在大学里,他如饥似渴的学习,艺术理论得到了提升,绘画技法得到了丰富,艺术眼界更加开阔,画作也日趋成熟。画家的梦想、教师的梦想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坚定。钟情教坛承载使命1989年的毕业季,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李开能而言,工作的选择也有很多的机会。在很多人仍然想逃离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从大凉山小镇上走出来的他毅然选择了再做教师,只不过这次是从小学来到了大学。在他看来,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件幸福和快乐的事。
十年磨砺 渐入佳境
那年刚来学校联系工作时,时任美术系系主任的黄一平老师热情接待了他。当时美术系只有两个年级四个班,6位教师,学生不到100人,但老师和学生们在北斗山那鸟鸣山幽的地方享受艺术的魅力。两个多月后,他正式成为乐山师专美术系的一名教师,开始了他人生又一次新的征程。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面对求知若渴的艺术青年,他在滔滔的抒发和潇洒的示范中领悟到大学课堂的愉悦,感受到学生们的进步。他觉得这条路选对了。也就是这年,他创作的山水画作品《寂静的山林》获得了四川省国画大展优秀奖,可谓出手不凡。
十年磨砺,他已成为一个出色的专任教师,而在创作研究上,他也渐入佳境。2000年,学校升本之际,李开能老师被任命为美术系主任,由此开始了他本科12年的管理生涯。开始,他和他的团队思考得最多的就是要进一步夯实美术系的发展基础,塑造好美术系的良好形象。他提出“教学与创作双向互动,理论与实践双轨同步”的理念,在“一手抓教学,一手抓创作”的强化中推动美术系的发展。
2001年,由李开能老师牵头组织举办的“乐山师院美术系首届教师作品展”在乐山市文化馆展出,获得了乐山市书画界及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可。2002年5月20日,在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美术系举行“乐山师院首届人体纸装彩绘展示晚会”,省市媒体记者五十多人蜂拥而至,之后的报道宣传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轰动。2007、2008年李开能积极加强同省内外兄弟院校的合作和联系。两年中,美术学院与西昌学院分别在乐山和西昌举办了两校教师美术作品展联展,获得较大反响。2010年、2012年又同福建省集美大学美术学院一起举办两校教师美术作品联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交流、推动发展。
2008年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临近之际,时值“5.12”大地震后不久,李开能指导学生创作抗震救灾的作品参加比赛,讴歌抗震救灾精神。在他的耐心指导和启发下,学生的线描作品《众志成城》获得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美术一等奖,《夜以继日》《为光明而战》获专业组美术二等奖。而《众志成城》还荣获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乙组二等奖。对于学生们取得的荣誉他鼓掌欢呼,而对自己在其中所付出的努力,只是淡然一笑。
一支高素质的美术教师队伍是美术教育质量得以提升的保障,李开能老师深有体会,在他10多年行政工作里,更是努力践行这一发展理念。他认为“教师学者化、教师画家化”就是实现教学团队有力发展的正确途径。于是一批从事国画、油画、设计等不同艺术门类的优秀教师逐渐聚拢在美术学院,他们相互鼓励,认真开展教学和创作研究,理顺教学、创作、科研的关系,使创作的方向进一步明朗,使学校的美术教育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李开能老师特别注重为老师们搭建提高自己、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励老师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画展。刘兴涛、李猛、荣志彬、谢常勇、贾霞等,这些老师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全省、全国各类画展上,他们的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别致的构图、独特的眼光、有分量的学术追求,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评价。在此期间,美术学院有10多件作品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等单位举办的全国美展,30余件作品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单位主办的美展中入选并获奖。100多件作品参加省级美展;出版美术学院师生美术作品专著11部,数百件作品入编国家级美术核心刊物及各种大型美术画册。老师们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创作成就,对学校和乐山在该领域的发展、繁荣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提高学校和乐山对外知名度,建设文化强校和文化强市的目标提供了强力的支撑。“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教师在教学和创作上的支撑,28年来美术学院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校学生已由1986年建系时的3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1770多名,最多时达到2000多名。更重要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学用结合,参加各种艺术大奖赛。10多年中,200多件学生作品在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单位举办的各种展览中入选并获奖,同时为社会输送了数千名品学兼优的美术教育和艺术设计人才。”说到这些,李开能老师如数家珍,无比欣慰。学为人师师生情深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李开能老师始终铭记自己的职业是一位高校教师,因为专业是美术,他又始终倾情于艺术的探索。他认为,一个高校美术教师如果没有对创作探索和追求的热情,没有创作出好的作品作支撑,那么他所具有的美术专业技能也是不全面的,缺少说服力的。他知道,在艺术的追求中,只有永不放弃,生命之树才会常绿,艺术的世界才会五光十色。长期以来,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他总是热情执着,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置身于他深爱的美术事业之中。他的作品不断出现在《美术》《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国百脑汇•上层》《艺术界》等专业刊物上,引起社会不小的关注。他的60多篇美术论文也陆续发表在全国各种美术报刊及杂志上,充分展示了他的理论水平。他的职称从讲师到副教授、教授。2011年他被四川省政府授予“四川省第九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并由省政府发文聘为二级教授。今年五月,他又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今年全省56位获奖者中两位高校教师获奖者之一。但在荣誉面前,他总能淡定的看待所得的一切。
教书育人 硕果累累
由于李开能老师性格中充满平易近人、诚实待人的品格,美术学院的老师们平常多有叫他“开哥”。许多毕业的同学一谈起李老师,总是满怀敬意和感激,因为李老师既教书又育人,让他们既学专业知识,又学怎样做人。每每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李老师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1996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吴伯才就是受李老师帮助过的学生之一:“我记得是96年的时候,我在师专美术系读专科,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困难,生活都成问题,绘画材料的购买常常是我每门专业课上课前的一块心病。一次,李老师刚好上我们班的山水课,听到我的情况后,立马给了我三十张宣纸,一下子就解决了我四周学习用纸的需求,这让我非常感动。之后李老师还时不时的给我提供一些生活和学习上的帮助。他还鼓励我不要因为家庭的困难而放弃学业。多亏了李老师,不然我可能连大学都读不完。”
类似吴伯才这样的学生,李老师还帮助过不少。
李老师非常爱才,每每遇到有才华的学生,李老师都会给以热情的关注,鼓励他们发挥所长,取得成果。当然,对他们思想上的问题,李老师也会去关心和开导。2002年9月,秦梁雄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术系读书,三个月之后他要退学。李老师知道后,真诚地找他谈心和了解情况,告诉他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只要有目标并且持之以恒,一定能在师院四年的学习中取得可喜成绩。一周之后,秦梁雄决定留在学校继续学习。
毕业之际,秦梁雄的努力和汗水换来了丰收的喜悦,他的两件作品入选省美展展出,一件作品还获了优秀奖。在学校他还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并获得老师和学生们一致的好评。他激动地说:“我留在师院读书不后悔,感谢李老师的鼓励,感谢美术学院老师们的培养和教诲。让我在乐山师院这块土地上快乐地成长,让我在这四年里度过了青春萌动和艺术追求的美好时光。”
李开能老师曾说,每当他看到老师和同学们取得成绩和获得荣誉时,比自己取得成绩和获得荣誉还高兴。李开能老师曾先后为学校培养了不少校级美术冒尖生,其指导的学生李凡、江婷、彭红霞等在毕业前举办了具有较高艺术质量的个人画展,王新艳,李元婧,江婷等也多次举办了美术作品联展。这些学生的美术作品还入选省市级各种展览,不少作品还获得了各级奖励。2012至2013年,李开能老师培养的学生王茂、江婷、彭红霞、黄培静的作品连续两届入选“四川美术学院黄源书画奖学金”的展览,王茂的作品获得提名奖。这个奖学金的评奖每届只评选120件作品。2012年包括重庆、四川所有高校,2013年扩大到西南五省所有高校。在大多数参赛选手为重点大学及研究生身份的情况下,李开能老师选送的四位本科学生的作品三件入选,一件获奖,足以证明在李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下的学生的作品是有创作高度的,也是具有专业竞争力的。
任何人的成就都是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中拼搏出来的,是从年轻的朝气和中年的稳健中拼搏出来的。李开能老师认为,一路走来,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有正确的做人原则。要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自己的知识观念,不断完善自我。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青春与活力、知识与梦想、现实与未来,都在这里叠加,都在这里交集,只有把坚实的专业文化知识和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做人原则结合在一起时,一个人才能创作出充满光亮和色彩的未来。他想告诫在校学习美术的同学,不要浮躁,不要被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左右和干扰。要沉住气,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用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用在对各种知识的消化和把握上。李老师坚信,人类的历史承传,美术的历史承传总会以它的方式,以它的规律向前推进的。对于年轻的艺术学子而言,可怕的不是没有就业机会,而是没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因为,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他生命的意义也就等同于“终结”了。他告诫同学们,金子总是会发光的。李开能老师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他长期持之以恒地践行他的人生目标和艺术目标,把理想与工作结合起来,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工作,认认真真地画画,勤勤恳恳地育人。
光阴似箭,掐指一算,李开能老师在师院已经25年了。他说,我的艺术生命与学生和学校永远联系在一起,我热爱乐山的山山水水,热爱乐山师范学院,热爱美术学院,热爱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自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块助我成长,令我开怀的土地。来日方长,为了培养人才,为了艺术创作,我还要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