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大学开到村门口
——记民进会员、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李文平
2008年10月18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班在呼和浩特市行政村最多的土左旗举行开学典礼。首批试点班分设农村管理专业和乡镇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招生168人,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带头人。
在农村办大学,这在当地是个新鲜事,在内蒙古也并不多见,所以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遇到的困难也就可想而知。
为了配合农户的起居农事,学校特意将上课点设在了乡镇上,并将上课时间选在冬季和正月等农闲时间。但即便这样,开课不久,李文平还是发现,来准时上课的农户并不多。难道大家报名只是一时兴起?李文平焦急地四处打听。原来,农户们早上都忙着给奶牛挤奶,没有时间赶去课堂。于是,学校紧急调整课程,并将一天上课时间集中在上午九点半至下午四点,这样贴心的安排受到了广大农户的一致欢迎。
“尽管每天九点多才上课,但距离比较远,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得去城里接老师,并带着设备赶往乡镇上课点,送走最后一名学生回到家时,天都黑了。” 李文平告诉记者。
为了将好事办好,李文平还主动联系并积极争取地方党政对项目的支持,打消村民的学费顾虑。土左旗、赛罕区、新城区委都先后发文,明确为每个参加村官大学生培养的人员补贴一半学费。对政府资金较少的“畜牧兽医”课程,李文平还动用社会关系,四处筹资办学。
作为一名民办教育者,李文平在办学路上还始终不忘中华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先生的职教办学思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农村职业教育就业出路窄,吸引力弱。针对这些问题,李文平转换办学思路,牵头发动热心教育、关注三农的民营企业家投资,于2010年成立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摸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李文平这种“既说也练顺带就业”的农村职业教育模式,得到了广大农村学员的广泛拥护。2011年,根据土地流转规定,李文平又在自治区首府高职园区附近租赁土地905亩,作为农业实训基地。
就这样,李文平用心呵护着计划的开展、实施、结果,也如李文平预想那样慢慢“绽放”。
刘银红是土左旗善岱镇保同河村的村主任,也是从人文学院走出的优秀毕业生。他活学活用,用不到三年的时间让保同河村人均经济收入翻身,他本人也被评为农业部中国农村改革百名先进(典型)优秀人物、自治区劳模等多项荣誉。
截至目前,李文平先后在赛罕区、新城区等区县开展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设“农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畜牧兽医”等五个专业,2800多名农村大学生毕业。
如今,李文平的坚持引起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视,项目得以在全区铺开。中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还将该项目作为培养农村基层干部的渠道。
而李文平正在攻读的博士专业也与农业、教育息息相关,并围绕三农话题出版了《村民自治与农村治安纠纷》等著作。“我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就是想理性思考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城镇化问题,解决谁来种地培养未来新型职业农民接班人,保护粮食安全等。”
李文平告诉记者:“我的坚持虽不能完全改变农村科技文化落后的状况,但我相信通过计划不折不扣地完成,带动‘鲶鱼’激活效应,使农村真正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