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静心躬耕育人 潜心开拓科研

——记南昌民进会员、教育部公派澳门课程先导老师施虹冰

发布时间:2015-04-29  来源:民进南昌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如果一个生命在它的初始阶段就注入了鲜活的“基因”,那么生活的阳光、空气和水就会滋润它的一生,使它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绽放光彩。一个启蒙教师的生命价值正在于此。

  小学语文教师是孩子进入校园后的启蒙老师,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母语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者。来自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小学的语文老师、江西省特级教师施虹冰,就是这样一位以为学生的成长注入鲜活“基因”为己任的人。

  18岁开始执教,之后转战教学科研工作,再到澳门指导教学……在施虹冰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虽然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她对教育事业不懈的追求和对孩子那颗毫无保留的心并没有发生变化。

  与学生交友让课堂充满乐趣

  施虹冰从南昌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南昌市向荣小学执教,那时候的她还不满18岁,加上她五官娟秀、身材苗条,从外表看起来就是一个漂亮的女学生。

  “小学的孩子都非常调皮,我当时刚毕业,年纪小,从外表看,我确实没有办法震慑住学生,让他们好好听我的课。”施虹冰坦言,那时自己的教学经验几乎空白,但是了解学生喜欢哪个教师,哪门功课就学得好。“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喜欢上我,坐下来认真听我讲课。”

  为了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教育经验,施虹冰频繁外出拜师,请教有教育经验的老师。“我先去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然后到了铁路一小、铁路二小等学校,到处拜师。”

  此外,施虹冰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阅读各类书籍,关注每个学生,努力跟他们成为朋友。课外,施虹冰也总是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她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九年,与每一届学生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为了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施虹冰会采取多种多样的上课形式,想方设法把课上得有意思,不受传统约束。“语文课上不仅是学认字、学课文,还可以在课上做游戏、唱歌,学生怎么喜欢我就怎么上。”

  “在向荣小学的教学,基本上是一个自由发展的阶段,因为这样的自由发展,我自己摸索,获取了很多不一样的经验。”施虹冰说。

  凭借创新的教学模式, 施虹冰执教小学语文课教学片段,先后有七节课被制作成教师培训录像教材,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面向东南亚地区播出。

  转战教学科研岗位汲取新营养

  从语文教师到语文教研员,从教研员到学校教学管理员,从小学语文教学到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从九年义务教育新教材的实施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从语文教学教研到教研网站、学校网站的规划设计……为了填平这角色转换、跳跃的沟壑,施虹冰总是不断地在读书。

  施虹冰说,南昌市向荣小学的十年是她自我积淀、自由发展的十年,在南昌育新学校的工作经历是她在规范教学管理制度下稳扎稳打的开始。在校方的支持下,她开始了教学科研工作。

  从事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后,施虹冰被聘为南昌市东湖区百名骨干教师师傅教师,在小学语文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等方面,热心辅导青年教师做课、撰写论文、制作课件、设计信息化教学案例,为南昌多所学校的青年教师的发展做了贡献。

  据了解,由施虹冰设计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教学案例收录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教师培训教材》,并制作成光盘发行,在全国各地教师中赢得广泛赞誉。

  2000年,全国各地中小学刚开始研究网络课时,南昌市的第一节网络语文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就是在施虹冰的指导下,拍摄制作并送到全国去展评,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2002年,当特色专题教育网站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施虹冰建议并直接指导滕王阁中学建成了江西省首个学生特色专题网站“滕阁之风”,获全国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颁发的最高奖项——全国优秀特色网站奖。

  施虹冰说,“教育、科研,在我个人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了我丰厚的滋养。不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教师一辈子就是按部就班,常年参与科研,我养成了愿意思考、求新求变、经常反思的习惯。”

  2004年,施虹冰调入豫章路小学任副校长,跨界教学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是她的最大特点。任副校长期间,她分管教学、科研、师资培训、信息技术、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成果卓著。结合分管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她组织和设计了适合豫章路小学特点的校本培训活动,倡导文化积淀、营造具有书香氛围的青年教师读书演讲活动、建设网络成长档案的教师个人主页征集评选活动等。

  在以“数字豫章,书香校园”办学特色的创建过程中,由施虹冰亲自规划设计的学校特色网站“豫章书院”,更具有开创性的特色,这种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的方式,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领先,因此两度获得全国教育网站一等奖和江西省校园网站一等奖,并在《人民日报》上宣传报道。她具体组织实施的依托“豫章书院”站点开展的课题研究工作,获得全国总课题组中期评估以及结题评估优秀。

  “在豫章,老师们真的很能吃苦耐劳!”施虹冰说,“我们做学校网站‘豫章书院’,骨干教师跟着我通宵加班;做“多维互动校本课程”,从装帧设计,到主题选择,从内容安排到章节目录的确定,全部是我 们的老师跟着我一起做的……”

  尽管身为副校长,在工作很忙的情况下,施虹冰还一直亲自担任高年级阅读课的教学工作。她说,“在阅读课上,我可以自己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看书,是件美好的事情。”

  赴澳门指导教学冀推动两地发展

  澳门政府跟教育部签订协议,从2008年开始,内地优秀教师计划(内师计划),每年选派20个优秀教师到澳门指导教学。

  2012年9月,施虹冰作为内地优秀教师,由国家教育部公派至澳门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任职于澳门教育暨青年局,参与澳门小学中文科课程先导工作。

  “三年前我放弃了去澳门的机会,这次的机会我把握住了,我们去澳门是去支教和指导。”施虹冰说,澳方请来内地幼儿园到高中的优秀教师。参与课程先导计划,帮他们做课程改革。

  “我进驻的几个学校里,好多老师都四五十岁了,还在参加继续教育,这也是政府推动和支持的。”施虹冰说,“以前在澳门,教师门槛低、年龄大、工作环境封闭,工作量大、薪水低、学生又多,经常是80-90人一个班,这样下来,他们的老师几乎都没有教研和备课,所以我们刚去的时候,连旁听澳门老师上课都会受到抵触,甚至有人说又‘把内地的那套搬过来’。”

  “连硕士学历的年轻教师开始都有点排斥,我指出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后,这位年轻老师伏案哭泣了起来,根本接受不了。”施虹冰说,“后来我们针对同一个课,一起写教案、作对比,最后她全部接受了我的方案,并且这位老师在公开课上大方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经验。”

  在澳门支教期间,施虹冰在郑观应公立学校、澳门坊众学校、豪江中学小学部、培正中学担任小学中文科课程先导计划驻校内师,指导开展小学中文科小四至小六年级的课程先导工作。因表现杰出,澳门教育局特申请将施虹冰的原本计划指导的一年时间延长至两年。在澳门的两年时间里,施虹冰与几所先导学校的老师们共同教研、备课、观课、议课,她彻底投入在新的教育事业上。

  “在澳门的两年,收获最大的就是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了一些教学研究工作。另外,我有机会接触到港、台、新加坡以及内地的专家,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考。”回忆在澳门的支教经历,施虹冰如是说。

  “我希望能把教研做实,并培养一批学科教研组带头人。”施虹冰说,“另外,内地从事教研工作的老师可以少一些行政工作,少一点功利的东西。在台湾、香港、澳门都没有所谓教师职称,他们鼓励老师坚持从事教育工作,对工作年限有奖励,薪水与年限挂钩。”

作者:侯正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