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绣手姚建萍
木槿花开
木槿花是锦葵科木槿属一员,艳美奇特,大朵大朵的花瓣,盛开时云影缱绻,色彩妩媚。木槿花被韩国定为“国花”。有句“木槿花语”这样说:强大的生命力,火一般的艳丽,如不落的太阳,它向我们呈现的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韩国女性格外喜爱木槿,现任女总统朴槿惠的名字里就隐意此花之质。
2014年7月4日,朴槿惠总统在接待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时,喜出望外地获得了邻国元首特别赠予她的一帧苏绣礼物《木槿花开》。“太美了!太美了!我喜欢。”朴槿惠总统一边细细端详着精美的双面绣,一边向习近平夫妇连连表示感谢……得知这一消息的那一刻,位于太湖边的“苏州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内的年轻绣娘们一片欢呼,她们围着“师傅”姚建萍又唱又跳,庆贺她的作品再度成为“国礼”而赢得赞誉。
新闻镜头里,中韩两国元首站在《木槿花开》前的欢快笑容,也让这一作品的创作者姚建萍笑开了颜。她现在可以轻轻地用绢巾擦一擦额上的汗珠,理一理几个月来埋头苦干留下的心得与体会——
去年5月,还没有来得及从清华美院讲堂下来歇片刻的姚建萍,突然接到让她为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访问韩国特别制作一件国礼绣品的通知,受赠人是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显然这又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因为有关方面要求以“槿”为绣品的主题,其蕴意深而美。姚建萍接受任务后,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创作准备——寻花、看花、画花……最后她根据木槿花不同生长期的特点,准备了8套方案,随即与北京方面确定最终设计稿。
接着便是最重要的刺绣创作过程。
有2500多年历史的苏州刺绣艺术,到了一个叫沈寿的艺术大师时代,才名扬四海。20世纪初,由沈寿开创的“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参加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并获得金奖。从此,苏绣和沈寿的名字远播五洲。之后的一百多年历史里,苏绣艺术又在一代代刺绣艺术家的不断创新中获得发展。过去我们通常看到的刺绣都是单面绣,即针脚一面是不露给观赏者的。后来艺术家创造了“双面绣”,完全突破了这种传统刺绣的常规,使得刺花绣品实现了正反双面一模一样的观赏价值。曾有人这样说:“如果把刺绣比作工艺美术中的皇冠,那么双面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由于《木槿花开》作品意义重大,所以在所有材料选用上严格挑选,精心把关;作品底料为真丝绡,并选用特别定制的丝线。”姚建萍介绍,在进入创作后,她的团队在她指挥下,首先根据画稿方案,确定了以传统针法和现代针法相结合的刺绣技法,其特点为既灵活又细腻、既洒脱又平整,构图严谨,虚实相间。针法之外的丝线是绣品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重要基础,姚建萍根据“木槿花”的特点,采用了12套色系计116种颜色,来作为表达木槿花色光泽与精致度的用料。“刺绣工艺是一种纯粹属于手工的艺术,尤其是丝线的质量和分色是关键,常人所看到的绣品美艳至极、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常常取决于丝线的细微分色。一根头发粗细的丝线,我们要靠自己的手指功夫,将其分解为三十二分之一、六十四分之一,甚至到一百二十分之一,再进入飞针走线……可以想象,要用那么细的丝线进行刺绣,其创作和手技上的功夫了!”
是啊,当我亲眼所见姚建萍和她的团队“绣娘”们巧手分线的神奇功夫和忽隐忽现的细丝飞舞于纤手之间那妙不可言的情形时,怎不惊叹:那是彻彻底底的静——人身、眼神的静止状态;那是完完全全的动——针和线、光与情的舞动……我不知道还有何种手工艺术与之相似,其静其动,各为彼此而设,相互联助,静为动而止,动在静中行!
完成绷架上的刺绣后,还需精心装饰打扮作品,这一环必不可少。姚建萍为传统的中国团扇形“木槿”绣品,选择了配予紫檀木装饰架,使其凸现出古典而高贵的气息。如此整件绣品,张弛有度,古色古香中又透出时代气息、时尚意味,实乃中国国礼之极品。
然而,这还非国礼之全部。当姚建萍带着《木槿花开》从苏州到北京验收时,发现绣品外包的凸面玻璃上有四分之一米粒大小的一处黑点,而这一瑕疵,还必须对着阳光反复照射才能看清,假如将圆玻璃转过半角,或许根本就看不见了。“不行,这是国礼,不能有一点瑕疵!”姚建萍二话没说,立即决定带着作品返回苏州。这一天,她乘坐下午一点的回程飞机,四点就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在北京上飞机时,她就通知单位工作人员准备好同尺寸、同规格的凸面玻璃。
“要几块?”
“越多越好!”
姚建萍这样回答手下。最后她从四十多块中选出一块完全没有一点点瑕疵的凸面玻璃。再次装饰完毕后,姚建萍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在当晚乘坐21点56分的火车,于第二天早晨8点57分将完美无瑕的《木槿花开》带到北京。
几天后,姚建萍在电视前,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经国家主席习近平之手,递到了韩国女总统朴槿惠手中……这一刻,姚建萍舒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