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秦砖到福之地
——走进书籍装帧设计师郑虹的艺术世界
郑虹肖像 徐唯辛 绘
最早与郑虹接触,是因为她获得了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整体设计金奖,记得当时为了那篇采访稿,《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还与她有过小小的摩擦。但不打不相识,一晃15年过去了,彼此成了很好的朋友,也见证了对方的成长,现在她已经不做《中国摄影》杂志设计部主任了,而是来到了恭王府承担起摄影设计室的工作,虽然工作换了,但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依然没有改变。
前不久,恭王府组织了一次员工业务培训,郑虹与大家分享了她20多年来在文物编绘、图书编辑以及画册设计方面的部分成果和心得体会。近日,记者再一次采访了郑虹,走进了她的艺术世界。
恭王府策划编辑的艺术系列展画册
积淀:找到“美”的认识
“我最早是在洛阳文物工作队,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开始是下工地搞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后来调到机关从事文物的绘制工作。在此之前曾被派到河南文物考古干部专科学校深造文物考古绘图,师从中科院考古所里有‘中国考古绘图第一人’之称的张孝光先生,还有书画家曹国鉴和文物出版社的编辑家楼宇栋,这些老师严谨的治学、高超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让我终生受益。”郑虹开门见山地和记者聊了起来。
在文物工作队期间,郑虹曾参与发掘春秋战国、汉、唐、宋等古代墓葬20余座,临摹汉代和宋代壁画数座,绘制文物线图数千幅,可以说,文物与遗址的线图绘制是她的老本行。在文物工作队的生活,虽然艰苦、枯燥,但又充满挑战和新奇感。最令郑虹难忘的是到新安县临摹宋代壁画的时候,那个墓里有八具尸骨,看样子是座迁葬墓,出土的文物只有两个瓷碗,可壁画很丰富。“我的工作是等发掘的同事清理完墓葬,我来临摹壁画,当时在农村,白天没有电,墓室又狭窄,只能晚上一个人下墓临摹壁画,就算穿着棉袄棉裤、戴着护膝,还是会觉得阴气嗖嗖的,况且一干就是十几个晚上,当时可能是因为年轻气盛,从来就没觉得害怕过。”郑虹回忆道。
由于长期配合文物考古发掘报告绘制文物线图,郑虹积累了大量的精美文物图案。1989年,她与尚巧云合作出版了专著《洛阳文物图案集》。书中汇编了洛阳地区出土的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元、明、清时期的文物装饰纹样300余幅。这本书不仅为文物考古和美术工作者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装饰纹样资料,同时也让郑虹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全面深入的学习了解,无形之中提升了她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美”的认识。“当时年轻,真不觉得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是这样的深远和潜移默化,后来在工作中才发现这段经历是多么难能可贵,为我之后从事书籍装帧设计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郑虹对此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