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秦砖到福之地
——走进书籍装帧设计师郑虹的艺术世界
成长:找到设计的真谛
《中国摄影》杂志对于郑虹而言是无法忘却的记忆,因为在这里,她从刚刚入行做书籍装帧设计到屡获大奖的专家,从不自信渐渐成为有独到见解的设计家,这是一个让她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
1996年,郑虹开始担任《中国摄影》杂志的美术编辑,那时的她刚从文物考古转行,根本没有设计摄影杂志的经验,只能边干边学。而1997年又赶上《中国摄影》杂志改版,不仅由原来的48个页码增加到60个页码,还要从原来的24个彩页改为全彩,生性不服输的郑虹决定奋力一搏。
“从目录的设计到专题的布局,再到每一个栏目的设计定位,从标题、内文、图片说明的字体、字号、颜色设置,甚至于作者的署名规范问题,我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近半个月的构思和反复修改,在摄影家严钟义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了1997年第一期杂志内文的整体设计工作,得到了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摄影家们的一致认可。当年杂志就荣获了1997年中国文联十佳报刊的称号,这令郑虹感到骄傲。
渐渐地,郑虹开始有了名气,找她设计画册的人越来越多。她设计的画册题材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类,二是现代摄影类,三是中国书法与绘画类。其中,中国古代文化类画册是最重要的部分。她设计的《中国古代文化遗迹》曾被媒体誉为“一本厚厚的秦砖”。“我认为大型系列画册的设计首先要准确定位,构思要立足整体。其次要正确把握内容与设计形式的关系。最后是合理运用设计元素,注重民族特性。”郑虹回忆起在设计《华夏之路》时,为了对书稿有一个整体构思,她除了多次认真阅读所有文字,细心揣摩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外,还不下七八次地和摄影家一起到博物馆看文物,并提出整体构思中每件文物所需要的拍摄角度,以便设计时更有利于实现,从而给读者展现更为立体、更为新鲜的欣赏角度。“在我看来,只有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优秀的设计作品,让读者看不出设计的设计才是最成功的设计。”郑虹认为。
正是按照这样的设计理念,郑虹拿到了很多图书装帧设计奖,从铜奖到银奖再到金奖,乃至中国摄影的最高奖“金像奖”,还应邀担任华文出版物艺术设计大赛专家评委。十几年来,郑虹一步一个台阶,有不少国家部委以及文化团体邀请她编辑设计大型画册,她总是不负众望,只要送展总能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