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琪峰:梅花魂
“嗖——”几发子弹从耳边掠过,梅姑娘头也不回地继续朝江边跑去。突然,一发子弹击中梅姑娘的后背,血,殷红的鲜血渗了出来,如泣血的梅花染红了那件月白色的衣裳。梅姑娘踉踉跄跄地跑着,脑子里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死也不能落入日本鬼子的魔爪。恍惚间,她的脑海中浮现出曾家二少爷的影子:道棋,身不能与你相守,死也要为你守身如玉。梅姑娘努力保持身体的平衡,用尽最后一口气力纵身一跃,跳进滚滚闽江,瞬间被江水吞噬。鲜血染红了江面,粲然成一朵朵圣洁的梅花。滔滔闽江水见证了梅姑娘的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日本兵悻悻而退。附近村民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自发地沿着闽江下游找寻梅姑娘。时值汛期,江水暴涨,把梅姑娘冲得无影无踪……
梅姑娘跳江殉节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四里八乡。日军撤退后,村里人感慨于梅姑娘视死如归的英烈节操,在乡村学堂校长的提议下,为她立下气节碑。当时的国民党福建省省长刘建树还特意给梅皋家送来一块牌匾,上书“贞烈可封”四个字。
当远在上海法国领事馆的曾道棋辗转获悉噩耗时,已是岁末严冬时节。悲痛欲绝的他来到梅姑娘生前最喜欢的梅花树下,遥寄哀思。泪水从他坚毅的脸庞滑落,滴入脚下的梅花瓣。片片花瓣随风飘零,仿佛也在寄托对梅姑娘的思念。道棋擦干眼泪,带着对日本鬼子的血海深仇和对梅姑娘的无尽思念,踏上革命生涯。解放后,曾道棋成为原福州军区副司令皮定钧身边的工作人员。
半个世纪后的1990年,我和妻子完婚。岳父和伯父曾道棋一起领我们瞻仰了立在村口祠堂边的这块石碑,但见碑上有一道清晰可见的裂纹。岳父告诉我,那是“文革”期间,被“除四旧”的红卫兵砸断所致。
岳父告诉我们,由于伯父曾道棋在皮司令身边工作难以抽身,当年为保存石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他冒着生命危险,将已被造反派砸断的遗弃在村口乱石堆中的石碑悄悄埋入土中。直至文革后,这块石碑才重见天日,重新立于村口的祠堂旁。
1996年,在方兴未艾的福州旧城改造的浪潮中,祥坂村也掀起轰轰行烈烈的房地产开发。旧房改造,祠堂面临拆迁,该如何保存这块石碑又成了摆在曾家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由于伯父曾道棋年事已高,岳父决定将这块石碑迁往梅姑娘祖居地,即殉节之地新道自然村。
历史的年轮驶进21世纪,由于兴建、扩建闽江北江滨公园,新道自然村整体搬迁,这块石碑最终浮出历史的尘埃,走进公众的视野。2001年4月9日,时任福州市文物局局长的王培伦先生亲临北江滨公园望龙园施工现场考察了这块石碑。其时,伯父曾道棋已经去世,王局长接受了岳父的请求,决定在新建成的望龙台公园中,保留这块气节碑,让福州市民永远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只有历史才能让我们永远保持清醒!也只有历史才能让我们永不低头!2001年5月1日,一座石碑重新屹立于闽江公园望龙园。在碑文的底座,刻有一段由我亲笔起草的文字,记载了烈女周梅皋的生平以及这座石碑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历程。作为周梅皋的后人,作为福州市民进会员,我为能参与“榕有烈女周梅皋”的系列报道,并和岳父一起促成福州市文物局在望龙台公园重立这座气节碑而倍感欣慰。
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气节碑几经沧桑沉浮,终屹立不倒。它告诉世人:历史不容篡改,日本侵略铁证如山。现今,以安倍晋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公然参拜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极力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他是否知道,在中国,在福州,一座石碑,一位坚贞不屈的花季少女,正于暝暝之中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呢?
后记:梅姑娘用弱小的身躯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她坚忍不拔,坚贞不屈,英勇抵御日寇侵犯,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品格——梅花魂。今年春节,我和家人又一次来到闽江公园望龙园气节碑前祭悼先人,在江边撒下片片梅花瓣,寄托哀思。望着滔滔奔流的闽江水,我心生感慨,思绪万千:逝者如斯,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如今的中国,再也不是侵略者的铁蹄可以任意践踏的旧中国了,但是,我们要勿忘国耻,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人,无论境遇如何,都要拥有梅花的秉性——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坚贞不屈,自强不息。只有这样,才能凝聚整个民族的向心力,共同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大业。
(作者:卢琪峰,民进会员,福州晋安第三中心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