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会员赵建高:祖传的手艺不能丢
赵建高在教孩子们捏泥人。
一块黑泥,在掌中揉来绕去,被一捏一弯间,活灵活现的一个顽童“大阿福”就诞生了!暮春的一个傍晚,我们在无锡市运河清名桥附近一间普通作坊里, 深深地为惠山泥人传人、传统工艺美术大师赵建高的手艺所惊诧。原本没有生命的泥土,经他妙手揉捏,居然成了有生命、有文化的东西!
惠山泥人起源于明朝,有着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大阿福”造型更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如今,由于现代替代品的增加以及经济大潮的冲击,惠山泥人这项古老的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巨大挑战。
赵建高工作室的橱窗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泥人造型和作品。我们在欣赏之余,更多地是倾听赵老的细致解读。
惠山泥人分两类,一类为手捏泥人,又称“细货”, 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另一类为泥人、石膏工艺品,又称“粗货”,用模具成批生产,量大、价廉。“我们讲的惠山泥人一般都是指前一类。”
面对大家的好奇,赵老笑称,“千万不要觉得惠山泥人就是捏泥巴,其实它是一种文化的寄托。”他说,“比如‘大阿福’始终笑眯眯的模样,则启示人们要笑对生活,也意味着风调雨顺、生活吉祥如意,所以它也成为国家旅游年、电影金鸡百花奖的吉祥物。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原形也来于此。”
赵建高介绍说,明清时代是惠山泥人鼎盛阶段,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泥人一条街”。
但是从上世纪末以后,惠山泥人就开始急转直下。就连鼎鼎有名的无锡惠山泥人厂,如今也蜗居在租来的三间平房里,而厂里的经营状况也是同样不太景气, 惠山泥人整个行业已经到了最濒危的地步!“眼见这项手艺就要失传啦!”说到这里,赵老轻轻地叹了口气。
赵建高承认,在无锡市政府和市文广新局的扶持下,惠山泥人自2007年先后开了两次三年制非遗大师传习班,招募到了15名专职传承人,由政府财政给予每月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但可惜的是,学习完3年之后,他们先后都离开了惠山泥人这个行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赵老坦然,如今这一行当不挣钱,年轻人自然不愿意干。这几年,赵建高带了几个徒弟,他们也都是科班出身的。虽然徒弟没有说什么怨言,但老赵总觉得, 不敢保证学生都跟着去做一辈子泥人。他们每月几千元的工资,与多数白领相比,那是比较低的了。光凭热情能支撑多久?老赵说自己心里也没底。
作为民进会员,赵建高多次在有关场合建议,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不应是培养流水线工人,而应该是培养非遗原创作者。 惠山泥人是一门精湛的技艺,不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磨炼是不可能达到“火候”的,而且还需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素养,否则难以实现“泥人达意”的艺术效果。
他建议政府的政策要更加有力度;另一方面,作为这个行当中人,大家也要争气,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主动适应新的市场需要,努力把这门古老的非遗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