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满目春光人未老

——记延安民进创始人刘克悌教授

发布时间:2015-08-10  来源:民进延安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延安大学教授,化学系的系主任刘克悌老师是延安民进的创始人。回首人生,刘克悌老师是一部历史;把握今朝刘克悌老师是一面旗帜;憧憬未来刘克悌老师是一道风景。

桃李满天下 学子尽乾坤

  今年88岁的刘克悌老师,1952年6月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由于是班里的高材生,一毕业就留校当了助教。1958年大跃进以来,年富力强的刘克悌老师一直活跃在教育战线,参与了培训安康农科干部,大炼钢铁,给安康大学义务讲学等工作,跑遍了安康地区许多县区,经历了种种考验和磨炼。后来为了支持陕北教育事业,1963年元月,刘老师由省高教局调入延安大学至今。

  延安大学是当年毛主席亲自命名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刘老师到延大之后如鱼得水,很快适应了教学工作,并发挥自己专业特长,拓宽办学规模,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改变了单一专业格局,制定了新设分析化学专业教学,1985年正式招生。经过多年实施,基本符合延大实际情况,为陕北培养中、高教分析化验人才,许多化学系的学生出国留学,获得硕士、博士、教授、高工、研究员、莘莘学子遍布中华大地。

  岁月能使人的生命衰老,却无法改变人们心中最难忘的记忆。当年刘克悌老师步履健硕,神采奕奕,虽然带着一幅近视眼镜,但也可看出一双智慧的眼睛炯炯有神。

  当年精力充沛的刘克悌老师常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利用星期天为系里的学生开放实验室,指导学生,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增强了对化学专业的深厚兴趣。

  对于系里家境困难的学生,刘老师也是竭尽全力予以帮助。1992年春天,系里一名叫魏帅的农村孩子,家境特别困难,上到大二了却要辍学打工,刘老师知道后,到处求人赞助这名特困生,终于感动了一位企业经理捐助了五千元,使这位即将失学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现在魏帅同学在省上一家国企工作。

  至于为贫困地区、灾区捐款捐物刘老师更是义不容辞,成为广大师生的楷模和表率,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山寒水瘦,雪落无声。刘老师是一个不喧哗自有声的人。关注弱势群体,倾注满腔同情,在这个巴结权贵,追逐势利的社会,并不容易做到,而生活简单,衣着朴素的刘克悌老师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这种实际行动的关怀,才真正被许多民众所认可,赋予其高尚的赞美。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42年,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学子尽乾坤。

无私奉献 雪松精神

  刘克悌老师德高望重,是延安民进的创始人,这是大家所公认的。1985年8月民进中央副主席葛志成来到延安,了解了圣地延安的实际情况,并和地委统战部门负责人商谈。11月13日延大校党委领导找刘克悌老师谈在延安建立民主党派之有关事宜,刘老师当即欣然允诺。后经民进陕西省委批准,刘克悌老师在延安第一个加入了中国民主促进会,介绍人是民进省委副主委王应凯教授。12月3日民进延大支部成立,时任中共延大党委书记陈致中代表党委祝贺。陈书记说:“入党是光荣的,加入民主党派也是光荣的。”1985年12月5日成立了民进延安联合支部。刘克悌任主任委员,王辅斋,石峻贤为委员。从而改变了延安只有民主党派成员没有民主党派组织的格局。《人民政协报》曾发表“陕北高原第一面旗帜”的专题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这是延安民进发展的里程碑。

  1988年10月28日,民进延安市委会正式成立<县级>,刘克悌老师当选为主委。市委会有了自己的办公室,那时延安的民主党派成立市委会的只有民进一家。经费尚未列入预算,没有经费,空荡荡地办公室什么办公用具都没有。会务活动还特别多,有时召开主委办公会或全委会议晚了,没有公交车,我骑着自行车带着刘老师,向延大的方向送刘老师回家。溶溶月光下,我小心的骑着,过往的汽车不时扬起一阵阵尘土。过了市委党校,我突然觉得自行车轻了许多。原来是慢上坡,刘老师早已下了车。我也停下来推着自行车和刘老师一起走。刘老师说:“兴华,延大快到了,你回去吧!你还没有吃饭呢。”我说:“你也没吃饭,上了坡,还是自行车快。”

  那时,我只知道,参加民进的人是不要名利的,因为没有一分钱的补助,开会坐公交挤车不说,还要自己掏腰包。挣民进工资的只有我一人。那时我还真不理解刘老师,一个大学教授,工资又不低,下班看着电视,吃着热腾腾的饭菜,多舒服,何苦呢?刚调入民进的我根本不懂得一个民进会员的情怀。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参加民进就意味着奉献,而刘老师就是我们最好的楷模。

  那时我奇怪的是刘老师明明是延安大学的教授,民进的主委,但在延大和民进所有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刘老师,而他似乎也更乐意人们这样称呼他。我想那些因为别人没称呼自己官衔就心里不舒服的人,在刘老师面前是否会感到汗颜呢?

  从1985年到现在已经整整三十个春秋了,在延安民进三十年的历程里,刘克悌老师究竟为民进奉献了多少,所有的民进会员都有目共睹。大家尊重刘老师,他是民进的主心骨。多年来,刘老师一直注重加强会员的自身建设,坚持基层支部每月过一次组织生活,并先后推荐20多名会员到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教育会员坚持“以党为师、立会为公”的优良传统,拥护改革开放,维护安定团结。在1989年的政治风波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带领全体会员经受了一场严峻考验。

  刘克悌老师担任主委的这十多年里,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通过人大,政协,以及中共地市党委和政府定期召开的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恳谈会、通报会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沉甸甸的责任让他始终不敢懈怠,用心为群众发声,尽力为人民奔走,多年来,他提交了50余件议案和提案,内容涉及司法、经济、改革、科技、教育、社会等方面,在他的积极支持下,延安民进的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解决延安市大气污染等问题》的议案,在全国人大八届二次会议上交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炳乾和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的手里,延安治理大气污染得到了中央的重视。现在的延安早已是蓝天白云,在飞机上监测到已经消失了多年的圣地延安,旧貌换新颜又出现在镜头里。

  在民进刘老师是大家的核心,他对每个会员都非常关心,甚至是琐碎的小事,如请他询问延大招生情况,帮助会员在延大图书馆借阅书籍等,他也很热心地办。他对年轻的会员不像是领导,更像是父辈。在他的身上时时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他为人低调、谦逊、温和,让人如沐春风。

  刘老师身为主委,为民进的事业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甚至能经得住刁难式的批评。有个别会员为自己的一己之私,在会议上,甚至到他家里向他发难发牢骚,说一些伤害他的话。他觉得非常伤心委屈,但为了党派的团结,从大局考虑,他从不计较。事后他仍然耐心的批评教育,面对刘老师的豁达胸怀,终于使这个会员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感到了羞愧。

  刘克悌老师淡泊名利,始终有一颗平和、豁达之心,历经匆匆忙忙,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是非成败,酸甜苦辣的人生之旅,在民进的三十年里他都尝到了。但他依然淡定,以不变应万变,通达乐观。纵然身外风雪严寒,心中永远是春天。他宽广美好的胸怀可以包容所有的委屈和苦难。而这种平和、善良、豁达、从容乃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是最为珍贵的。

  由于长年劳累,年过古稀的刘老师2000年终于退居二线,担任了民进的名誉主委。临退之前,他推举了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郭必选教授和李延芳校长分别担任了民进延安市委、宝塔区委主委。两位年轻的主委不负众望和刘老师的重托,把民进的工作搞的锦上添花、有声有色,赢得上级组织的表彰和大家的好评。

  刘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着民进的每一个会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也多次荣获各种表彰和奖励。刘老师曾三次出席民进中央全国代表大会,并任民进陕西省委第六、七届委员。荣获民进省委、省化学会、市科协及民进市委各种表彰奖励数10次。这是他的荣誉,也是对他辉煌人生的最大嘉奖。

伉俪情深 乐观高寿

  1988年10月我调入民进办公室工作,曾无数次地到过刘克悌老师家,也无数次的见到他的夫人。每次去刘夫人都会热情微笑的端上一杯清茶,摆上一两盘水果,轻声地说上一两句让我喝水吃水果的话,然后静静地回到她的房间。偶尔也可听到刘老师和夫人说话,总是慢声细语。多少年了我从未听到过两人谁大声或不耐烦的话语。这使我很感动,也很羡慕。我想象不出一个大学教授,集各种职务为一身的社会活动家和从未上过一天学的妻子如何能相处的这样默契。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相亲相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度过令人羡慕的钻石婚。这在熟悉他们的朋友圈里一直传为美谈。去年春天老伴不幸病逝,比刘老师小一岁的刘夫人终于走完了自己幸福的人生。她是含着微笑告别了这个世界,告别了一起生活了68年永远不离不弃的男人。

  近日我到刘老师家,刘老师还红着眼圈,满怀深情的对我说,老伴跟着他没享过一天福。我知道这是刘老师在怀念他的夫人,我没有劝慰,我只想说他们年轻过,拥有过,如此飞扬灿烂的生命和梨花般洁白的爱情,相濡以沫走过千山万水……

  刘老师是学化学的,但他并不单纯耐得住实验室的枯燥与寂寞。他还有着诗人的灵感和情怀。也许年轻时他也曾将窗前的灯火点燃到夜半时分,欣赏唐诗宋词元明曲,汲取古典文学的精华,陶冶情操。几十年枯燥的实验室并未完全泯灭了他爱好文学的艺术细胞。他的文学功底也很好,除了写学术论文多次在省、市有关刊物发表外,还经常应时、应景创作发表了格律诗词几十首。在庆祝延大建校70周年时撰写了《情注延大——我的人生归宿》一文,收编在《我与延安大学》专集里。近日还在民进陕西省委主办的刊物《关注》上发表诗作《新中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有感》。

  刘老师在他的人生之旅中,荣获了常人少有的辉煌。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依然低调谦虚谨慎,把自己的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民进组织,归功于全体会员。“莫憾年老黄昏近,老骥伏枥志远行。”真正有价值的生命不一定要在花红柳绿的热闹的地方体现,安于淡泊的生命才是最感人的生命。

  前些天,在刘老师家,我看到他虽然88岁的高龄,但身板还很直,头脑很清晰,思维也很好,蝇头小楷依然工整秀气。虽然行走已远不像过去那样精神抖擞,有时还要借助手杖的帮助,无情的岁月已将一个男人最光彩绚丽的东西——健康。逐渐从他身上拿去。但从谈话中发现他比以前更拥有了一份前所未有的从容、淡定、豁达、安祥和自信。他的生命还依然充满着活力。

  人生如跑马拉松,浮躁的心态,盲目的加速,只是一时痛快。很多时候,挺得住就是成功的开始。人生到底能跑多远,并不在于速度的快慢,而在于不停的跑。刘克悌老师正是这样坚持的。现已年近九旬的他依然坚持每天看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因为他明白,停止学习才是真正的衰老。在生活舞台接近尾声的时候,更应该活着喝彩。自己活得越有力量才越具有价值。花为自己而开,却美了世界,是因为它活得灿烂;果实为自己而成熟,却香了秋天,是因为它活得充实;老年人要善于开拓生命的意义,为自己的事业尽一点绵薄之力,这就是自己寻觅活着的情趣。也许这就是享受生命与生活的真谛。

  但愿刘克悌老师,“最美夕阳染霞景,精神抖擞度百岁。”

作者:任兴华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