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爆炸核心区辨识危化品的民进会员唐必勇
随着天津港爆炸事故大火的扑灭,救援工作进入现场清理阶段。
8月18日下午,中国氯碱协会烧碱专家、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民进滨海新区委员会委员唐必勇接到天津市安监局的命令,担任渤化集团危险化学品识别专家组组长,带领专家组成员奔赴爆炸核心区,进行危险化学品的成分识别及风险评估工作。
这次抢险救援,天津市安监局共成立了3个危化品识别专家组,每个专家组10名成员,与防化部队和危化品货主共同进入现场,鉴别并清理货物。
19日早晨,作为组长的唐必勇带领专家组成员奔赴爆炸现场。他们身着防化服,戴着防毒面具,与防化部队和危化品货主混合编组,按照防化兵探测的安全路线,进入爆炸核心区域,开始对现场的集装箱、化学品进行逐一排查、标识。
这是一项特殊的作业,鉴于危化品的特殊性,他们不能在雨天工作,不能在晚上工作,所以他们只能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在白天的12小时有效时间内进行工作。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光荣而又艰险的,而且难度非常大。现场气温非常高,地面散落着大量的化学物质,同时空气中还存在着有毒的气体。现场不时有烟飘来,可以说,危险无时不在,危险无处不在。
爆炸现场一片狼藉,两万多个被炸得变形的集装箱堆积在爆炸核心区,犹如三座大山。现场危化品的种类、数量、存放具体位置还不够清楚。
作为专家组组长,唐必勇把他所带领的专家,按照5条线路,分成5个小组。白天,他亲自上阵,顶着烈日,挨个钻进集装箱内,仔细观察,认真比对,根据货品的外观、包装形式和标签进行识别,并用喷枪在箱体上标上醒目的数字——1号代表空箱,2号代表非危化品的重箱,3号代表危化品箱。对于不能进行现场识别的化学品,他们小心取样,然后送到相关研究院进行仪器分析。晚上,他还要汇总各组专家的辨识情况,研究处理方案,并向有关领导进行汇报。一天下来,疲劳的程度可想而知。
虽然他很疲劳,但总不忘关心其他的专家们。他总是提醒他们轮休时抓紧时间休息,及时补充水分,以免虚脱。为了缓解大家的心理压力,唐必勇也会和大家聊会儿天 ,开个小玩笑,让大家放松一下心情,以便有更好的精力和体力继续工作。
防化服是橡胶连体的,帽子、上衣、裤子、胶靴全部连在一起,只在前胸位置装有摁扣可供开合。人穿着防化服,最多只能工作55分钟,而且是在酷暑阶段,天气比较热,所以指挥部安排他们45分钟就要轮换。
当笔者问他穿上防化服是什么感受时,他说:“说实话,感觉自己的工作很艰巨,责任很重,但也真的很难受。穿上防化服,只仅仅十几分钟,浑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体力也会随之大减,有一种快要虚脱的感觉。一整天下来,防化服能倒出半杯汗水。再加上需要戴着防毒面具,呼吸也变得吃力。没办法,工作需要嘛。专家及现场人员都这样,为了尽快排查、识别清楚,不能再有次生灾害,不能再有人员伤亡,啥都可以忍受,顾不上那么多了。”
经过唐必勇等人三天的奋战,地面上集装箱的排查、识别工作全部完成,这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从22日开始,救援工作进入集装箱的现场处置阶段,包括清运、洗消、转运等。唐必勇及其他专家们受命指导并协助部队清运集装箱。对于空箱、非危化品的重箱经过洗消后由防化部队组织运走,而对于那些危化品箱,唐必勇和其他专家们根据危化品的种类和性质,如是否易燃、易爆等,会同危险品货主协商,制定科学周密的处置方案,再经过现场重新包装后陆续运走。
截至发稿前,唐必勇还在带领他的团队紧张工作着。已经连续工作了7天,没叫过一生苦,没喊过一声累,没有豪言壮语,只是持续地无畏、忘我地工作着。经过他们的努力,目前已经清理走大约四分之一的集装箱。
处暑时节,真心希望天气能凉爽一些,为了现场和唐必勇一样,从事救援清理工作的广大专家及部队官兵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