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那定格在历史影像中的城墙
古城墙作为历史载体和文明记忆,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其独特的价值内涵构成一份丰厚而珍贵的世界性文化遗产,为全人类所共享。寻找与城墙相关的史料,细细理解品读,是文物工作者的职业习惯,也是一种特殊爱好和乐趣。
中国是东亚文明发源地,修筑城墙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城市作为社会体制的空间体现,具有鲜明的东方特征。以《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为代表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以《管子》为代表注重环境、追求实用的思想体系;以“天人合一”理念为核心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尤其是都城的营建规划。
早在周代,中国已有王城“营国制度”,在宗教、礼制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制约之下,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周礼·考工记》筑城思想为中国独特的城市规划体系奠定了基础。《考工记·匠人》营国制度对汉以后历代都城影响深刻,它所设想的“理想王国”的蓝图,蕴含天下一统、君权至上的思想,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
从元朝开始,欧洲与中国展开新的文明对话。当时意大利商人、遣使游历中国的《马可·波罗行记》《鄂多立克东游录》《马黎诺里游记》等作品生动地反映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交往。
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75至1291年间游历中国,《马可·波罗行纪》作为他在中国的旅行纪实,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古老的中国,将中国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了中国40多个城市乡镇,详细描述了元代中国社会。北京城墙的历史始于元代,元大都为今日北京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可·波罗笔下的北京,其“美妙之极,未可宣言”,近30公里的城墙用土夯实而成,是当时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城市。元大都“新都整体呈正方形,周长二十四英里,每边为六英里,有一土城墙围绕全城。城墙底宽十步,愈向上则愈窄,到墙顶,宽不过三步。城垛全是白色的。城中的全部设计都以直线为主,所以各条街道都沿一条直线,直达城墙根。一个人若登上城门,向街上望去,就可以看见对面城墙的城门。在城里的大道两旁有各色各样的商店和铺子。全城建屋所占的土地也都是四方形的,并且彼此在一条直线上,每块地都有充分的空间来建造美丽的住宅、庭院和花园。各家的家长都能分得一块这样的土地,并且这块土地可以自由转卖。城区的布局就如上所述,像一块棋盘那样。整个设计的精巧与美丽,非语言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