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那定格在历史影像中的城墙
《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引起轰动,中国元朝繁荣的大一统王朝被西方人所熟知,他们对古老、富饶、神秘的东方帝国怀有无限神往,但也有很多西方人对马可·波罗所赞誉的中华大帝国表示怀疑。在他临终前,甚至有人要他承认游记内容纯属虚构,马可·波罗痛苦地表示:他有关中国的叙述,还不到中国实际富有程度的一半。
1585年,西班牙传教士、政治家和学者门多萨所著《中华大帝国史》一书问世,在欧洲引起轰动。这部百科全书有关中国自然、历史、文化、风俗、礼仪、宗教、政治、经济等,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门多萨在前言中明确表示:写作此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世人不再对马可·波罗持怀疑态度。
门多萨较为客观、真实地把16世纪的中国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国家意识到:中华帝国的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国家管理体制完善以及国防力量强大,只能把中国当作贸易伙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对象。门多萨的著作直接影响到当时欧洲国家对华政策的制定。
明代中国曾有两个筑城高潮。明初洪武及永乐年间,大规模营造都城,大部分府、州都兴筑或重筑了城郭。山东、南直隶、两浙、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及部分内地修筑大量的卫所城市。明代中后期景泰至万历初的百余年间,大多数府州甃以砖、石,重修城郭,多数县城兴筑或改筑。明代后期,全国约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城均筑有城垣。门多萨书中写道:“中国城墙坚固,外面围以深壕(情况紧急时可放满河水),城门上架着大炮,中国人认为这是最好的防御工事。城墙上,长官率士兵日夜守卫。如不得到城市最高当局的批准,任何外国人是无法靠近该城的。”
明朝自开国以来二百年间实行海禁,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此同时,西方文明的发展经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大大超越了停滞不前的中国文明。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利玛窦的著述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被中国人尊称为“泰西儒士”。1615年,《利玛窦中国札记》出版再次轰动欧洲。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以科学技术推动宗教传播的过程中,给中国带来当时西方世界的知识体系,使中国在天文历法、舆图、水利和火器等方面科学水平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