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品读那定格在历史影像中的城墙

发布时间:2015-10-08  来源:民进南京市委会

放大

缩小

  《利玛窦中国札记》赞叹中国城墙的宏伟:“他们的城市大多建在河畔,可通航,城市四角有壕堑,使城市变得十分坚固,不仅城市,连镇子都有高而坚实的石墙围绕,高有一寻,其余的墙都是用砖,但坚实到用锄都很难打碎。一些城市有很宽的城墙,四人或六人可以在上面并排而行,墙有很多堡垒和楼塔,彼此相隔不远,有城垛和宽廊,他们的总督多次去消遣,饱览山川和芬芳的田野。”利玛窦长期居住在中国,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了解详细全面,他也领悟到了中国城墙特殊的政治与文化意义。

  《利玛窦中国札记》描述了一些著名城市:“在整个中国和邻近各邦,南京被称为第一座城市。它为三座城墙环绕,最里面的是皇宫,最为华丽,宫殿依次由三层拱门墙所围绕,四周是壕沟,其中灌满流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王能有超过它的宫殿。第二座宫墙包围着包括皇宫在内的内墙,囊括了该城的大部分重要区域。第三重墙是不连续的外墙。北京是中国王朝的所在地,位于国土的最北部,距离抵御蒙古入侵而修建的长城约100英里。城市的规模、房屋的规划、公共建筑的结构以及防御都不如南京,但人口、军队、政府官员的数目则超过南京。上海是一个不很重要的城市,被称为县。这座城市因位置而得名,‘上海’的意思就是靠近海上。城的周围有两英里长的城墙,郊区的房子和城里的房子一样多,共有4万多人家。”

  城墙的原生价值是冷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设施。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兵器不断演变发展,城墙军事防御功能逐渐衰败。从西方人士看来,中国城墙从一种防御性建筑转变成带有东方美学意味的景观,岁月变迁中城墙所隐含的人文历史构成了中国吸引力。

  17世纪至20世纪初,不断有传教士、商人、外交家、画家、探险家等西方人士进入中国,中国历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有他们现场目击报道和大量图片及文字记载,这些图文史料视角独特、内容详实。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并很快传入中国。直观形象的图像资料生动解读和印证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西方人镜头中定格的那些城墙,如今在岁月变迁中大多已损毁。部分中国城墙的影像史料被保存在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大学图书馆。

  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欧美国家流行一种特殊的立体照片反映世界各地风土人情,也流传到了中国。美国金士顿立体视图公司曾经印刷明信片展现近代中国城市风貌,其中一张为民国初年南京城,可见巍峨壮观的南京城墙,护城河穿流而过,城墙边密布着低矮的民居。明信片上几句简短的英文写道:“与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城市一样,中国古代的城市有高大的城墙作为保护。但如今,无论城墙多么高大坚固,都无法与现代火炮相抗衡。数百年前人们攻城时使用的是冷武器,而不是重型火炮。进攻者需要爬上高墙进行攻击,可是当他们爬上去以后,守城的一方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击退他们。城墙顶上是一条很宽的路面,可供防卫者进出城里城外。城墙上设有藏兵洞,可以隐藏和保护守城的士兵。城墙外面挖了一条很宽的沟,往沟里注入水以后就可以作为护城河,阻碍敌人接近城墙。”

作者:刘斌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