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梁勇:民情日记三则

发布时间:2015-10-14  来源:民进四川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无奈——民情日记3

  7月13日 阴转中雨 叙永县水尾镇广木村3社

  外面下着雨,三个孩子蹲在屋檐底下,眼巴巴的望着湿哒哒的山路。地上堆的是上午摘的野苋菜,三个孩子的母亲一边和我们说话一边顺手捡起来整理。“中午就吃这个啊?”同行的一个年轻人没见过地上的野菜好奇询问。妇女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点了头,手上却没有停下。“本来几个娃娃想上山去抓笋子虫,雨太大山上路滑我没准他们去。你们去打桶水倒在水缸里。”女人看着几个在一旁赌气的孩子喊着,转过来怕我们不明白,又补充了一句“笋子虫可以炒来吃”。三个孩子有两个打着赤脚,大一些的那个孩子在檐下找了个黑色塑料桶到屋后打水去了,两个小一些的孩子跟了上去,边走不忘向母亲抱怨:“天天都吃这个,吃了就拉肚子。”女人有些尴尬,跟我们谈起了家里的情况。“家里有四亩多田,就在你们过来路上那个塘边上,现在种着谷子。山上还有二十多亩林地。”女人指着屋后“都是竹林,竹子我砍不动又拉不下山,有时候去掰点笋子回来吃”。我问起他丈夫的情况,女人有些忿忿“田里的活路我都不指望他,每天就在外头耍,打牌抽烟喝酒,家里扫把倒了他都不得抽一下。这房子都要垮了,早就喊他弄一下一直不弄。”女人站起来带我们去看她家的房子,外墙上塞满了各种化肥口袋,房顶的瓦片稀稀疏疏,摇摇欲坠。走进不到40平米大小的里屋,房顶到处漏着雨,几个盆子接在漏得厉害的位置,没接的雨水从缝隙中滴下,地面到处是陈年雨水溅出的土坑。“来帮我翻个身”里墙边传来的虚弱喊声让女人到床边忙活了一会,再出来时压低声音对我们说:“你们看嘛,他妈又得了风湿,瘫在床上几年了,拉屎拉尿都是我在整。”女人捡起择菜的簸箕,也许是眼眶有些湿润腾出袖子抹了抹。

  下午四点过雨看起来小了一些,这家的主人冯云义回到了家里。46岁的他一米六左右,干干瘦瘦的没什么精神。坐在我们对面能闻到身上带着酒味,有些讪讪的说知道我们要来,朋友喊再喝两杯就没能赶回来。我问他一年能有多少收入,他说能有2000多块钱。我问家里有瘫痪老人还有三个孩子为什么不去打个工或者养点牲畜增加收入,他摇着头说“打啥子工哟,以前我们村有个人出去打工现在都还没拿到工钱。但是我以前养过猪的,畜生比人还难得伺候,没多久就得病死了。”“十天半个月没看到你喂过一回猪,不得病才怪。”旁边妻子插了一句被男人狠狠的剐了一眼。“去弄饭!”冯云义斥走了妻子,转过来谄笑着“你们是政府,给我争取点补助嘛?人家屋头个个拿低保给补助,我们家这么造孽。还有你们看我的房子,要是垮了压死人你们可能还是不好说哟...”。压抑着心里的愤怒,我努力平复情绪,规劝冯云义多在家里照顾下家庭,多到地里帮妻子的忙,勤劳致富。可能是意识到这次不是来给他送钱的,冯云义有些意兴阑珊,一直敷衍打着哈哈。

  离开冯云义家回驻地的路上,我忍不住问同行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也是很无奈的告诉我:年轻力壮却好吃懒做,等补助等帮扶,扶贫送钱拿去赌博,扶贫送物卖了买烟酒,年年扶,年年贫,扶贫干部最头疼这样的贫困户。回想起今天目睹的三个蓬头垢面、无辜受罪的孩子和蜗于病榻,得不到治疗的老人,见者痛心,难掩同情。但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贫困的主因却源自于本该成为顶梁柱的男人的不思进取,着实让人哀其不幸而又恨其不争。冯云义一家并不是精准扶贫中因懒致贫的孤例,对于这样的贫困户,扶助救济反而成了滋养懒惰的温床。如何精准的甄别致贫原因,如何对此类因懒致贫的家庭针对性的制订切实有效的帮扶政策,如何激发农民勤劳致富的内在动因,彻底根治好逸恶劳的思想根源,值得我们在扶贫工作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总结。

作者:梁勇     责任编辑:杨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