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关爱弱势群体
——小记安庆民进会员叶卉老师
在大别山深处潜山县黄柏镇叶河村,有一座小小的红色经典收藏馆——大别山宏阳博物馆。博物馆是安庆民进会员叶卉老师倾尽所有建成的,馆藏的三万多册(件)红色经典也是他个人收藏的。自2011年10月开馆以来,博物馆已经免费接待了无数的来访者,附近的中小学生经常来此阅读,来听叶爷爷讲解一些革命先烈的故事,学生们说:叶爷爷和这个博物馆能让人汲取正能量……
今年64岁的叶卉老师是安庆石化一名退休的普通管理干部。他一直热心于公益事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资助山区的失学儿童,2011年退休后回到家乡后,不仅继续关爱贫困儿童,还将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文化公益”当中。为此,他倾尽家产,心力交瘁,负债累累,但他从未想过放弃,仍然拼命地一步一步前行着。2015年6月,叶卉老师获评省“十佳”江淮志愿服务优秀典型。
捐资助学二十载
叶卉老师,曾用名叶王袁,1951年出生在黄柏镇叶河村,幼年丧父,少年时代饥寒交迫,在学校住宿曾因没有带被子而被迫休学……,但叶卉老师高中毕业工作后却一直没有停止学习,自1980年以来在《人民日报》、《团结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安庆日报》、《安庆晚报》、《振风》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200篇,市级以上获奖10多次,并于1984年加入了安庆作协,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撰写的《黄梅乡风采》一书。
儿时的经历,让叶卉老师深知贫寒人家的生活有多么艰辛。参加工作后,他便开始关爱山区里读不起书的孩子,用自己的稿费和微薄的工资奉献爱心。1995年3月5日,在学雷锋纪念日这天,叶卉老师创立了“爱心读书创作社”,开始组织爱心人士共同捐助贫困学子。2007年3月,叶卉老师将“爱心读书创作会”更名为“安庆圆梦读书志愿者服务队”,突出了志愿服务的主题。但当时也有不少人误解叶卉老师,2007年6月的一天,叶卉和志愿者踏着雨迹未干的乡村小路,在社居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看望了三位特困家庭。然而他们刚一转身,就有村民对学生和家长说:“他们是骗子,你们千万别上当!”面对别人的误解,叶卉依然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行着。2012年1月,志愿者已达30多人,叶卉老师又将其更名为“安庆志愿助学联义会”,他说,“联义是义举、义务、义工和团结的象征”。
联义会写民间疾苦文章,走志愿公益道路,不仅自己继续捐资助学,还采取群群联合、团结协作的形式,参与宜生活群、安庆E网的公益活动,不仅做好物质帮扶,更注重精神帮扶,始终要求学生始终坚持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联义会管理规范,财务透明,捐款与活动由每年公开一次逐步改为每次活动公开一次。20多年来,叶卉老师先后扶助潜山、岳西、宿松、太湖等地学生100多人,探望300多人次。如据联义会博客和QQ公告记载,2015年,元月10日,叶卉老师与半边街志愿者一道,调查走访了潜山塔畈乡三户特困生家庭。元月24日,联义会召开2014年年终总结暨2015年助学计划的会议。 2月1日,联义会安庆城区志愿者看望了钱牌楼社区贫困学生孙红并捐款1000元。3月3日,叶卉老师与叶新生一同,到潜山塔畈新安看望了一名特困学生江皖民并捐款1000元。3月18日,叶卉老师与志愿者叶绍波冒雨赶到潜山槎水镇万全村实地调查特困家庭学生林关飞。4月18日,联义会安庆城区片代表与潜山黄柏片代表看望了潜山县源潭镇、槎水镇、黄柏镇、塔畈乡五名特困学生家庭,每户捐款1000元。同时用这种形式,纪念联义会成立二十周年。6月23日,叶卉老师和程雪梅、钱康(侃大山)等一行11人前往潜山余井和安庆城区看望了两名特困学生,共捐款3000元。
叶卉老师也为安庆民进的“爱心妈妈”活动提供了不少贫困学童的资料,2009年,他荣获省民进社会服务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除了捐资助学,叶卉老师还积极参与其他公益活动。1999年前后,政府修缮陈独秀墓,叶卉老师先后捐款近万元,安庆市文物局为此向他颁发了“民间捐款第一人”的证书,而类似这样的证书叶卉老师有厚厚一摞:包括“无偿献血优秀组织奖”、“抗非典先进工作者”等。
实际上叶卉老师的家庭条件一直不好,夫人于上世纪80年代末患病后就内退在家,儿子也没有工作,所以家庭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肩上。他要忙家务活、洗衣做饭,还要忙公益、写作、收藏,生活基本只维持着简单的温饱,他却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公益不是有钱人才能做的事业……拥有金钱不等于幸福,幸福来自健康、情感和助人为乐。行善给我心灵上的洗礼和滋润,远远高于物质的需求和一时的愉悦……”
弘扬文化建宏阳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年代,叶卉老师就开始收藏,并于2001年加入了安庆市收藏家协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叶卉老师不收藏古董,红色经典是他的收藏对象。雷锋、焦裕禄等革命先烈和先模人物事迹等红色出版物,他凡看必收,只要发了工资,他不是跑书店,就是到旧书刊、古董市场淘宝。每次出差,他的最大爱好就是逛书摊,很多好书就是从书摊上掏来的。有一次,与几位朋友去青岛游玩,每天晚上,他都让朋友陪着寻找旧书市场,弄得朋友们牢骚满腹,说以后再也不同他一起出门了。不过,那一趟青岛之旅,居然让他“掏”到了二本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版的《农民小说集》和萧红的《生死场》,他如获至宝。历经30载,花费30多万元,叶卉老师收藏的红色经典文物已达3万册(件)。
2011年从石化厂退休之后叶卉老师用三个卡车,将藏品全部拉回家乡,倾其所有建起了大别山宏阳博物馆(最初名之为红色经典收藏馆),免费对外展览开放。为了让红色经典得以保存,他还撰写了大量的文字让这些经典得以复活。说起回乡建馆的初衷,他说:“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特别热爱,我要为改变家乡文化落后的面貌出点力。而黄柏镇是当年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大有可为。建博物馆不但能帮助家乡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能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从2011年10月红色经典收藏馆一期建成开馆以来,博物馆已经免费接待了无数的来访者。叶卉老师的公益行为,让无数的来访者为之感动,也让叶河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逐渐让人知晓。安庆日报,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不同程度的报道了叶卉老师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志愿者活动,报道了叶卉老师为他的也是我们的红色藏馆的呕心沥血。但收藏馆一期建成后,他就欠下了大量的材料费和工人工资,以致二期建成一半就不得不停工。现在,那个半山坡上的简陋平房里,桌上、书架上乃至地上,都是叶卉老师的红色藏品。但叶卉老师坚定地说:“虽然目前我面临很多的困难,但是我绝不会停步,不会半途而废,就是爬行也要到达终点。”
回到故乡后,叶卉老师也没有忘记作为一名参政党成员的责任,继续为家乡的建设鼓与呼,2013年年初,在采访了几位从农村到城镇生活的老人后,叶卉老师以《期待小城镇也有大文明》为题对新型城镇化建言:“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而不是造城运动,更不是房地产‘大跃进’。只有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紧密结合、规划周全、管理到位,城镇化后的居民才会和谐相处、安居乐业。”这篇文章被《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刊登了;这年的6月24日,《人民政协报》民意周又刊登了叶卉老师撰写的《水库工程两年未动工 村民生活受困扰》,文章反映下浒山水库工程立项后没有马上动工,影响了库区村民的房屋兴建与改造。为此,民进市委调研了下浒山水库项目实施情况,并请叶卉老师将调研结果向村民解释。他也为他的博物馆奔走呼号,希望有关部门能按照国家文物局、民政部、财政部等七部门2010年2月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专业指导和扶持,为民办博物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们相信,在叶卉老师圆了无数贫困学子上学梦的同时,他一定能圆自己的弘扬红色经典、助推家乡红色文化旅游发展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