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活在古典的世界里

——记民进会员黄殿祺

发布时间:2015-12-17  来源:民进天津市委会

放大

缩小

  黄殿祺,笔名黄山、江驰,1939年2月出生,河北省冀州人。民进成员、戏剧美术家、文艺史论家。天津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曾被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别授予“一级民间美术家”及“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从戏剧、美术到脸谱研究,黄殿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弘扬令人感动:他创立了中国首家戏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并担任首任馆长;他追本溯源,潜心研究中国戏曲脸谱的历史沿革,由他编著的《中国戏曲脸谱》影响广泛,多次再版……如今,他虽年逾古稀,仍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奋蹄不止,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而发光发热。

  日前,笔者在天津市美术作品展览会上,看到他与女儿黄萍、儿子黄勇合作的工笔戏出画《青石山》,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线描敷彩细腻入微,较之他的戏曲脸谱更见笔墨功力,未免有些意外。黄先生见状朗声笑道:“我本来就是搞美术的!”

  “画画是我的老本行”

  黄殿祺将自己位于鼓楼东街的家命名为“丹谱馆”,自然使人联想到他对丹青和戏曲脸谱的酷爱。

  “画画是我的老本行”,一进家门,黄殿祺便首先请笔者赏画,其中既有这次参展的《青石山》,又有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版画和舞台美术设计。

  当年,黄殿祺与铁扬同为河北省话剧院舞台美术设计,铁扬大他几岁,曾有机会到中央戏剧学院深造,色彩感强,绘画基础好,更喜欢搞创作,所以经常将舞美设计和绘景的差事交给黄殿祺。《红旗谱》、《战洪图》、《雷雨》等话剧的舞美,就是黄殿祺承担起来的,他也因此随团到北京中南海为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长演出,并有幸结识了剧作家曹禺,成为与他过从甚密的学生和忘年交。

  1966年,黄殿祺被派到西柏坡革命纪念馆,创作反映毛主席起草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的油画《黎明》、中国画《毛主席与西柏坡农民在一起》,为此,他创作了一批毛主席素描肖像。这些珍藏至今的素描肖像,结构准确、形神毕肖,较好地表现出那个时期毛主席的独特气质和领袖风采。调入天津文化局系统后,黄殿祺由于接触戏曲较多,尤其是创建天津戏剧博物馆的经历,使他对戏曲产生了浓厚感情,绘画的重心也转移到戏出人物画上。例如《青石山》,用工笔重彩的画法,描绘了“武圣”关羽和关平、周仓的形象,表现了关羽豪迈风采。据黄殿祺介绍,该画一共画了两幅(其中一幅在马来西亚展览时被藏家买走),耗时八个月,因人物身上的绿袍、扎靠图案极为复杂,需一点点“细抠”,确实是对他与合作者黄萍、黄勇性格与耐力的一次考验。

  俗话说,艺不压身,正是由于黄殿祺国画、油画、版画、舞台美术、民间剪纸乃至建筑知识样样涉猎,才能在其后的戏剧博物馆筹建和管理中,在中国戏曲脸谱的研究中,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一部活的中国戏剧史”

  从黄殿祺位于鼓楼东街的住宅小区出来,南行几十米,穿过马路,便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戏剧博物馆了。从首任馆长的位置上退休多年,这里仍是他一个难以飘逝的美丽的梦。言及发生于斯的历史风云,黄殿祺如数家珍:孙中山先生曾在这里发表演讲,邓颖超曾在这里参加赈灾义演,孙菊仙、杨小楼、梅兰芳曾在这里粉墨登场……而黄殿祺与戏剧博物馆的缘分,也仿佛是与生俱来的。

  黄殿祺出生在天津老城厢,上学时天天路过广东会馆(戏剧博物馆的前身),对这个一度变成学校的大杂院充满好奇。1982年,他从河北省话剧院调回天津,在市文化局艺术处工作时,有幸参加了首部《中国戏曲志天津卷》的编写。其间,他产生了一个大胆念头:如果将广东会馆和里面的戏楼利用起来,建成一个戏剧博物馆该有多好,毕竟,天津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啊!于是,他一面请人拍照片,一面给市里写建议书。他的建议受到老市长李瑞环的高度重视,工程上马了,黄殿祺担任了筹建小组负责人。搬迁学校、复原建筑、装修戏台、征集展件……仅用七个月时间,便将一个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大“仓库”,变成国内首家戏剧博物馆。

  为了征集展件,黄殿祺多次推着自行车到沈阳道“淘宝”。有一次,他买了五六十张戏曲老唱片,小心翼翼地捆在自行车后衣架上推回馆内。宫廷戏装“八仙衣”、马连良用清朝官服改制的“紫蟒”、李叔同和梅兰芳等名家手绘的书画、扇面等,都是他几经周折花费“巨资”搜集而来的。最富戏剧性的是,他从《大百科全书》中得知,清同治、光绪年间,画师沈蓉圃绘制的程长庚等十三名伶的长卷《同光名伶十三绝图》,人物各具情态、描绘细腻、色泽妍雅,是研究京昆发展史的珍贵图像资料。他从筹建期间便苦寻此画而不得,直到他离开戏博馆长岗位后,才在沈阳道一家不起眼的门脸里偶然发现石印的《同光名伶十三绝》 ,如获至宝,花重金购得,又仔细研究考证,为每位名伶做了“小传”,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印成袖珍册页出版。

  用尽千钧力成就一部书

  “台上阴阳脸,世间善恶人。用尽千钧力,成就一部书。”

  这是冯骥才为庆贺黄殿祺从艺50年所作的题词,“一部书”,指的便是黄殿祺的《中国戏曲脸谱》。

  翻开《中国戏曲脸谱》,发现这本书自2001年首次出版以来,最新修订版已是第5次印刷,一本“偏门”的学术著作能有如此佳绩,只能说明它是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作者的研究以史带论:他将戏曲脸谱的起源推溯至原始社会,从史前彩陶上的人面纹、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面纹谈起,经汉代百戏面具、唐代歌舞面具、宋元杂剧涂面化妆,直至明清戏曲脸谱的形成、清末到现代中国京剧脸谱的流派,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完整呈现了中国戏曲脸谱的起源、发展和演化过程。

  在“丹谱馆”,黄殿祺兴致勃勃地向笔者展示了他与黄萍、黄勇亲手绘画的不同剧种、行当的戏曲脸谱,从色彩、图案、谱式上分析了脸谱对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作用。

  当下,黄殿祺除正在研究中国戏出人物画发展史,上海的关良、北京的董辰生、保定的韩羽、天津的刘洪麟和张天翼等,每个戏曲人物画家的画法画风,他都津津乐道,颇有研究。他欲将其搜集整理成书,继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杜艳萍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