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路漫漫 上下而求索
——访越秀区政协委员、广州市知用中学教研室科长张超
有人说,老师是琴手,能拨动学生大脑的每根弦;还有人说,老师是导游,能带领学生们遨游在广袤无垠的学习领域。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的张超老师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教育的本质不是‘改造’而是‘发现’。”同时,他还身兼越秀区政协委员一职,以所闻所见所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尽心服务。
鼓励学生创新能力 为教学舍弃高薪厚职
张超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2002年以“高层次人才”由山东省兖州市一中引入广州市知用中学至今,担任高级教师及教研室主任。期间更被广东省师范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和硕工研究生导师,以及教育部聘为“全国高中新课标调研专家”和“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
对比起两地教育情况,张超表示,知用中学在2003年区划调整(原东山区划归越秀区)之后,因为学生生源问题,学校排名成绩有所下降,使得老师的教学任务比以前繁重。“虽然工作指标比以前高,但他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在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我更加注重课堂教学艺术的探究。课堂上,他主张‘学课’而非‘讲课’。‘讲课’与‘学课’虽一字之差,而背后蕴涵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讲课’者,言下之意,课堂即‘讲堂’,教师是‘主体’,只管‘讲’,学生是‘客体’只管‘听’,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很不利。而‘学课’则不然,它暗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课堂是‘学堂’,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为主,学生不仅要听,还要想、说、写……别小看这仅是几个‘常规术语’的改变,其背后反映的教育、教学思想大不相同,对学生‘主体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张超笑言自觉表达能力不俗,教语文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面对不同的学生,他会以不同的方法循循善诱。“学生素质不同,教育方法当然也不一样,我是以注重发掘学生潜能,培拜创新能力为目的。语文本质上是能力课,但前提是记住必要的知识,有知识才有能力,没知识就没能力。但有了知识,不去训练,也没有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成能力。现在的考卷不像以前的模式,需要死记硬背去默写得分,而是以理解性出题。这样不仅考验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还需要学生运用到理解能力,与过去的试卷大相径庭。”
除了教学,张超亦热爱写作发表。他有近200篇论文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名作欣赏》等报刊发表。有11篇论文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专著《语文教学道与术》和《跬步集:语文教学求索》出版发行。参编教育部人教版教材。有四篇文章或教学设计被教育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第三、第四册、高中断课标教材第三册和《中等师范学校阅读和写作》采用。辅导学生在《读者》、《青年文摘》、《名作欣赏》、《中学生》、《语文报》、《儿童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72篇。而《课堂教学艺术》更成为广州市优秀课程、中国教育电视台CCTV-1课程、北师大专场课程。
一辈子与语文写作接下“良缘”,张超说:“语文已成为我生活中的空气和阳光,成为我生命中的血与肉。虽然曾有几次可以调离学校的机会,从事在别人看来“更好”的职业,但我始终难以割舍对语文的爱,难以割舍学校这片热土。好像我就是为语文而生,为语文而活,这辈子与语文结下了难解之缘,注定要与语文相守终生,我将沿着语文人生之路—直走下去。”
多次提案为群众
除了本职工作之外,张超同时还担任越秀区政协委员,自201 1年越秀区政协十四届—次会议当上委员后,至今已经历5个春秋。问到如何同时身兼两职,张超笑说“我都是业余闹革命”。“我平常都是在校内工作较多,政协工作基本上都利用业余时间去完成提案。”2012年,张超提交了政协提案《“广州市高中毕业班评比方案”应更科学完善》;2014年提交政协提案并立项实施《关于提高广州市金融行业服务效率的提案》、《关于加强教育系统与基层学校信息沟通的提案);2016提交政协提案并立项实施《尽快建立并实施创新教育评价督导体系》。而在2016年的论文《试论统一战线在协商民主建设中的作用》更是获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全省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优秀奖”。
政协让我宾至如归
对于政协这个大家庭。张超说:“有一种宾至如归的回家的感觉。有着家一般的温暖,家—般的安全,家一般的誊恋。我所接触到的政协人!都是那么和蔼可亲,那么体贴温暖,那么彬彬有礼。就像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向心力。”
与此同时,张超还表示通过参政议政,能够了解社风民情,融入政治生活,这对于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政协履职,都有巨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学习”是张超的心中座右铭。他明言,在接下来的时光里,他依然继续会为教学事业及政协职务作出贡献。“假如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亳不犹豫地选择‘教育事业’及‘加入政协’,它们都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照亮了我的人生,使我焕发了新的生机,踏上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