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把好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

——民进会员高允旺科技扶贫事迹

发布时间:2016-09-09  来源:民进南平市委会

放大

缩小

  8月23日,福建省顺昌县大历镇秀吴村贫困户巫林荣从科特派高允旺手里接过林下种竹荪的政策补助款8000元,脸上笑开了花。巫林荣笑着说:“高老师不单单是科特派,还是帮我致富的引路人。”

  扎根山区基层32年,研发利用竹屑替代木屑生态栽培竹荪新技术;起草制订福建省《竹荪栽培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撰写的《农林下脚料栽培竹荪致富》,列入新农村建设致富典型示范丛书;率先研发林下栽培竹荪获得成功;获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全国先进农技协工作者,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等荣誉……2012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并担任民进福建省委科技医卫委员会委员的高允旺在全国竹荪种植户心中都鼎鼎大名。

  今年54岁的高允旺是大历镇经管站一名普通的干部,高级农经济师。2001年,他开始在自家田地里试种竹荪,经过不断学习和自主创新,总结归纳出“三增大、建堆发酵”竹荪高产栽培技术,创下了亩产100公斤的高产纪录。

  由于成功地破解了竹荪种植产量低的难题,菇农们一传十,十传百,引起省内外同行的共鸣,纷纷来人取经或来函索取技术资料。为了方便农民们的咨询,高允旺利用墟日的上午作为固定服务日,开设“科普产销超市”,既不误农时,又方便了农户。

  由于竹荪栽培产量高、价格好、有钱赚,不仅带动顺昌县农民朋友致富,还辐射到周边。近年来,高允旺还到邵武、尤溪乃至江西、浙江等地传授竹荪栽培技术,足迹遍布4个省、8个地区、17个县市。近3年,高允旺还到各地举办科普培训21期,受众1400多人次。目前,他每年推广应用竹荪栽培新技术种植面积3万多亩,亩增收600元,为农民增收1800万元。

  2014年以来,福建省科技厅按照科技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行动,整合高校院所科技资源,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村农业科技服务与创业,高允旺连续选派任顺昌县科技特派员。南平市在此基础上组织优秀科技特派员担任“科技扶贫专员”,2015年,他被市里作为南平市第二批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科技人员,跨县被选派到浦城县壕村乡任“科技扶贫专员”。

  顺昌县与浦城县都是原中央苏区县,福建省23个贫困县之一。两县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着不同的特色。下派期间,高允旺通过举办培训、示范户引领、合作社“抱团”等方式,采取“科特派+项目+基地+平台”的运作模式,增加农户收入。在他的指导下,濠村乡今年种竹荪430多亩比上年增加一倍。

  浦城县三下乡水门村雷公桥村民王槐荣说:“同等投入,按照高老师上课传授技术,今年种3亩竹荪,亩产168斤,比往年增加30斤,增收2300元,科学技术就是钱这话真没错!”

  2014年,南平市科技局、省农科院等单位依托福建省星火科技“12396”农村科技服务热线,联合开发了“慧农信”平台。这一平台汇聚了水稻、食用菌、畜牧、市场等十几个方面专家,是农业专家与农民朋友的微信群,具有双向交流功能,既可发布政策、技术、信息等。农户在田间、果园里遇到疑难问题,只要拍一张照片上传慧农信平台,专家就能对症下药,即问即答。因此,慧农信被农户称之为“电商”。高允旺也是其中的专家之一,他利用这一平台帮助很多竹荪种植户解决了种植上的问题。

  同时,他还利用农村赶集日作为固定服务日,开设了“科普超市”,面对面沟通把脉,被称之为“实体店”。年龄大的农户进“实体店”咨询,年轻的上“电商”淘宝,双管齐下,有效地解决农户在生产过程的难题。

  为了更好的服务农村农业,高允旺牵头组建了一支由9名土专家、田秀才、返乡青年参与的福建省首支“农民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常年活跃在田间地头,传播科普知识。

  过去靠竹荪种植富了许多村民,如今随着多年的种植,大田竹荪的产量越来越低,种竹荪的村民越来越少,制约了竹荪产业的发展。虽说顺昌县山多,但为了保护生态,林子也不能砍。如何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呢?要让村民实现不砍树亦致富,只好在树林底下打算盘了。

  原来竹荪属于野生食用菌,经过人工驯化,野生变家种。现在能否又将竹荪从大田“搬”到林下栽培呢?2013年,高允旺开始在杉木林下套种竹荪的试验,试种了60多平方米,由于光线太暗、土质没选好,结果产量不高,但它们个头大、肉厚、品质高,这给了他希望。2014年,高允旺再次试验,示范地里的竹荪从6月份开始采摘,可采2-3批,亩产量37.5公斤,产值上万元。今年辐射带动各地种植152亩,林下培养竹荪成功,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也提高了林地经济效益。

  “我今年种二车竹丝、1600袋菌种,已采收林下竹荪干品160多斤,产值14000多元,还有林下种竹荪的政策补助8000元。而去年一样多原料、菌种,在大田种植虽产量比林下高20多斤,但大田要搭棚、购遮阳网等支出,还是林下种竹荪收入多,不砍树也能致富,今年有这么收入,靠高老师的技术扶贫,明年还想继续种”。算起种竹荪的经济账,顺昌县大历镇秀吴村竹荪种植户巫林荣这样表示。

  今年7月11日,高允旺经过多次试验对比,终于攻克了“长脚菇野外人工栽培”的难题,填补了福建省空白。原来各地栽培黑皮鸡枞菌是在大棚内控温栽培,他通过技术创新把它移到野外林下仿生态栽培黑皮鸡枞,降低成本,且操作简便,投资少见效快,一袋三批产1.1斤鲜菇,明年推广种植。

  脚踩在田埂上,眼睛盯在市场上,好技术传给村民们,竹荪飘香了,村民们腰包鼓起来了。“把好的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就是我的梦想,借助小小一朵竹荪,带着村民向“百姓富”与“生态美”迈进”,高允旺说。

作者: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