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友东:我和草原有永远的约定
8月1日至6日,记者随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秘书长高友东率领的民进中央调研组,赴内蒙古自治区就草原生态保护及草原文化发展的主题进行调研。
选择这个题目,用高友东的话说,“既是出于公心,也有‘私念作祟’。”
之所以说“出于公心”,是因为占国土面积2/5的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有没有改善,是判断绿色发展水平是否提升的重要标志之一。高友东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等重要文件中涉及草原生态及草原文化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琢磨。他告诉记者:“要跳出草原看草原。草原生态的建设和保护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也是环境保护的范畴;既是生态安全的保障,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草原生态环境,决不能以牺牲草原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
之所以说“私念作祟”,是源自高友东数十年的草原情结。“我1982年大学毕业后,自愿到西藏工作。西藏,那可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我在那里工作了十几年,深深地爱上了那儿的草原、那儿的牧民。在那里,我走遍了西藏那曲、日喀则、阿里、林芝等主要牧区和半林半牧、半农半牧区。”高友东说,“回到内地工作后,我一直放不下草原。有时间我就去牧区调研,碰到人就问草原和牧民的事情,简直像着了魔一样。”
为了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高友东对调研组提了八个字的要求:不讲形式,但求实效。
每到一地,高友东总喜欢同牧民、村干部以及政府部门负责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话实情、议发展。多年的边疆工作经验,使高友东对牧民的生产生活极为熟悉。“丰年打草歉年补”“人从小时教,马从驹时训”“春天不可‘跑青’放牧”……经常几句话一说,立马被当地人视为知己,孩子上学啊生活困难啊什么心里话都想和他说。一天天的跑下来,高友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提高调研的含金量,高友东还想办法“搬救兵”,组建强大的“智囊团”。在调研座谈会上,他多年的好友、民进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委郑福田,吟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向他介绍草原文化:“身置草原之中,心系弘扬之旨,嘉遗产之犹存,喜流风之未已。歌长调之悠悠,岂必丝簧;吟呼麦以恢恢,一空傍倚。”他请来的多年从事生态保护方面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在调研组出发之前就已经到满洲里开始了调研。他的“智囊团”还能列出一长串名单: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包思勤、农牧业厅草原处研究员常秉文、内蒙古社科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所长常文清、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徐英……
“‘集智聚力’一直是提高民进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我调研时始终秉承的原则。一路走来,我既被内蒙古大草原的美景所陶醉,也为部分草原沙化、退化而痛心,更为2300多万内蒙古各族儿女为保护大草原和草原文化进行的不懈努力而鼓舞和振奋。”高友东说。
摸实情,出实招。一系列的对策在他心中逐渐形成:尽快出台禁止乱采滥挖草原野生药用植物等破坏草原的相关违法行为的规定,加大对草产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奖惩机制……高友东告诉记者:“我一直认为,在建言献策上既要防止不切国情的浪漫主义,又要反对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既要有讲真话、敢担当的勇气,又要了解真实情况、发现问题真正症结所在。最终的调研报告还要征求各方意见仔细打磨,力争在全国政协的双周协商座谈上提出管用的意见建议。对于我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关于草原保护的提案,我会跟踪提案办理落实情况。说到底只有一个心愿:守护草原这个绿色家园。”
此次调研并非起点,更不是终点。“我和草原有永远的约定。有时间我还要多来草原看一看,多为草原鼓与呼。”高友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