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打量岁月的两端

发布时间:2017-03-27  来源:

放大

缩小

  安娥上世纪二十年代住过大连黑石礁的红星村,早年那里是渔村,当年,安娥才二十出头,做为中国最早的革命家,她跟随丈夫共产党员邓鹤皋来到大连。她住在农民家里,把自己化装成农妇,秘密地开展地下工作。想象不出,当年像电影明星一样的年轻貌美的安娥,如何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农妇?那时候安娥还没有遇到田汉,虽然天天在海边枕着涛声入睡,并没有想到,以后会成为有名的作家,更没有想到,有一天,黑石礁的小渔村会给了她创作灵感,成就她享誉世界的《渔光曲》。

  现在位于黑石礁与杨树沟之间的东财大正门处,原来是一个细长还有些平坦的深沟,沟里住着好几户人家,房前屋后都是菜地。深沟里原来贴着山脚有一条清澈的小河,小河的水是从北面的山上流下的山泉水,从北往南通一直往黑石礁海边流去,旅顺南路在此地段修有有一座土桥,土桥的两侧下面经常有人在那里洗衣服。这条小河在填进深沟时已经一起填埋不见了,桥也不需要要拆除了,一并与填平的沟达成了和解,修上了又完又亮的大马路,沟里住着的人家早已不知去往何处,他们肯定找到了更好的去处。

  以前不远处的山坡上有奶牛厂,奶牛场往北是成片的山林。坐车往旅顺去时,从黑石礁西行的坡路拐上来,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山坡上的奶牛场,奶牛场好大,占了整个山坡,那些奶牛大小不一胖瘦不等地散落在山坡上,身上都是黑白斑点花纹的混搭,有动有静,远远看去,像一幅幅不时变幻的动画,美丽灵动,恬静自然。

  山沟大约是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填平的,填平后新起的地面竟然与奶牛厂所在的山坡上划上了等线,就是现在的东财大正门处的博雅楼附近。远远望去,倒是一点也看不出那里曾经横倒竖歪地躺过温柔花奶牛的痕迹,那些牛奶的味道也早已随风吹散,不知去向。

  从黑石礁到凌水桥以前就是大学云集的地方,就好比现今的大学城,当年就有七八所之多,有一些后来发展成了国内外有影响的名校。近几年加速“升级换代”以后,这些院校不仅变了名称,规模也与当年不能同日而语了,这些地方的生态,开始以学院为中心进行了扩展。如此,这些地方,就多了学院气,多了文气。

  安娥在黑石礁一带住了一年多,就离开新婚不久的丈夫,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那时候的安娥一定心不不舍,不过,加入党组织的安娥早已把个人情感收纳起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安娥做为一个女性革命者,她被理想主义的信念支撑着,那时候心中怀有更大更高的目标,小我的命运与家国的命运在心中的份量轻重自然明了。

  据史料记载,送行的人中有周恩来,可见当年她的份量。她走后不久,她的丈夫就被叛徒出卖抓起来了,后来,安娥听说丈夫死在狱中。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回来后,安娥直接去了上海,后来,她开始写作,并遇到了改变人生的田汉,也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除了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的《渔光曲外》,还有《卖报歌》等著名的歌曲。

  不过,安娥后来才知道,她的丈夫并没有死,十年后,经过组织的营救从监狱里出来了,而此时,安娥已经另有归属,命运总是这样残酷。

  安娥到大连的时候,正是日本殖民地时期,她选择黑石礁居住其实还是非常有风险的,因为当年的黑石礁虽然是小渔村,但是紧挨着黑石礁的星个浦,却是有名的高尚住宅区,那里到处都是豪华别墅,住的都是有钱人,连有名的连锁酒店大和旅馆都在那里落脚。现在想想,她只在那里住了一年,如果长期住下去,难保她不会有危险。

  五十年代初,安娥重回大连,她到当时的大连机车厂体验生活,并完成了一系列反映苏联专家和大机车工人事迹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作品,其中以大机车人薛吉瑞事迹为原型的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劳动英雄的成长》由劳动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描写当代工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据记载,安娥最后一次离开大连是一九五二年,那时他出版了好几部关于大连工业的小说等作品。

  我喜欢黑石礁,每次到黑石礁,我都不由地会想起安娥。五十年代她回大连的时候,一定会回到过黑石礁的红星村,她也一定会坐着那咣当咣当的电车到黑石礁,因为从大机车所在的兴工街到黑石礁,有直达的电车,据说,她在大机车当了六七个月的文化教员,她那么喜欢大海,她没有理由不到黑石礁,那时候的她会不会站在海边,踩着遍布海边的礁石,捡起那些失落三十多年的记忆碎片?

  黑石礁的黑色礁石已经越来越少了,五十年代,黑石礁海边的水产养殖厂为了海带等生产需要,曾经炸掉了许多礁石。而风景美丽的凌水桥海边,也已经填海筑坝,找不到半点旧日的模样,这里的海岸线重新规划,早已没有了涨潮和退潮的自然景象,人工的干扰改变了岸线。好在黑石礁与凌水桥相连的山脚下,还有一大片的自然滩涂,经常有好多学生在那里游玩,他们都是二十左右,是附近海洋大学的学生。

  不远处的海中央架起了一座桥梁,那是为了打通旅顺南路到市内的新路,以后,我们再往旅顺南路去时,不必要走黑石礁的车站附近,现在那里成了热闹的焦点,高峰时经常被堵得水泄不通。安娥一定想不到,当年的小渔村,早已经被城市化的洪流冲刷得了无踪迹,城郊分隔的界石也早已不知去向。

  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沙滩和礁石,轻柔的涛声让人心醉。一个女孩子走到海边的一块礁石上,向着远方长时间地看着,像是看远处的大桥,又像是看远处的天空和大海,她白色的风衣在风中微微飘动。

  我又想起安娥,当年,也是这样的年龄,也是这样的海边,同样的二十岁的花样年华,他们站在岁月的两端,向着一样的远方,就这样打量着,打量着……

  作者简介:鹤蜚,本名孙学丽,民进会员,民进大连市委副主委,大连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曾获《中国作家》第四届剑门关文学奖、中宣部与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主题重点出版物奖、大连市政府金苹果优秀散文奖和优秀中篇小说奖、大连市年度有影响的人物奖和有影响的作品奖等多个奖项,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大机车》,长篇小说《他时光》,小说集《土豆在飞翔》,散文集《光影绚烂的深处》《融入生命的味道》《爱上巴西利亚》等我部,现为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

作者:鹤蜚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