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做有故事、有温度、有诗意的新教育人

发布时间:2017-05-11  来源:民进山东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探索在作文教学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的箴言时时在我耳旁作响,我越来越觉得,教师就是一个探路者,旨在引领学生走出一条更容易收获的路。于是,我又开始了我的思考和探索。我在教学札记中这样激励自己:“我要努力站到语文教育研究的最前沿,并坚持独立思考,在语文教学的交响乐中唱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个音符。”是的,就是那一个音符,那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于漪、欧阳代娜、钱梦龙、程翔等名家,成了我心中的偶像。

  从1993年5月开始,我由点及面,开始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实验自创的“和谐作文教学法”。该教学法是根据卢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三老”语文教育思想和新教育实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验而设计实施的一种新的作文教学法体系。

  这种教学法分“两条腿走路”:在课堂上,通过听音乐、做游戏等方式,让学生身心放松,然后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学生启发引导,再由师生共同确定一个话题,学生创作后,互相点评,最后进行总结;课外,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建立读书笔记,将看到的不同的人、事、物捕捉到,归入“人物谱”、“故事囊”、“风景册”、“火花集”、“红豆曲”等不同类别中。我告诉学生,写作要有思想,有品位,否则,写作技巧再多,文章也只不过是一件拥有漂亮包装的垃圾。我还告诉他们,杰出人物的人生之路都是用书籍铺筑起来的,知识是人生的第二个太阳,看书读书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情。学生们也体会到,作文素材和情感,从生活里来,从读书里来,从行路里来,从亲情里来,从爱情里来,从自然里来,从思想里来。阅读和写作像车之双轮,鹰之双翼,相辅相成。

  很显然,和谐作文教学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他们拿出来十二分的热情,真正地进入文学的世界,进入写作的天地,因为这条路让他们看到了更赏心悦目的风景。

  时光跨入公元两千年。2001年10月12日,我举行作文公开课,题目是《我眼中的老师》。听课的有天津教育科学院的王敏勤教授,有北京师范大学的杨教授及六位实习教师,有语文组的全体老师,有其他学科的老师们,校长也安坐在一个角落,整个教室里挤得满满的。我首先播放了宋祖英演唱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曲,然后又朗诵了闻一多的《红烛颂》,营造出一种感人的课堂氛围。结果在40分钟内,全班同学都完成了800字左右的作文。闫洁同学朗读了自己的习作,情深意切,感人肺腑,所有在场的人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北师大的徐加胜偷偷给我递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滕老师,你的作文课讲得太棒了,学生的作文写得太感人了!在这种感动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

  这种“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作文课变得生动起来。生动性、趣味性、互动性强的“和谐作文教学法”很快得到了教育界的肯定,荣获了山东省政府教学成果和教育部的奖励。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亲笔题词:“寻常陌上花似锦,敢折东风第一枝。”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也题词鼓励:“理念要创新、内容要创新、方法要创新,作文教学应该这么做。” 北京鲁迅文学院院长雷抒雁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这种教学法的宗旨:“阅读经典,亲近自然,拥抱生活,书写人生。”

  沐浴在金色晨光

  刘国正先生指出:“只要课内不要课外,或者重视课内忽视课外,语文教学都是不完整的,都是跛脚的,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打个比方,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展开双翼才能腾飞。” 在我的带领下,“晨光文学社”创办了,定位看似很简单:“读好书,写好文,做好人”,却寄托了我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我在抓好作文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也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活动,使课外活动成为课堂强化训练的有力支柱和源头活水,做到课内长骨,课外长肉。

  1988年前后,正是汪国真诗歌和琼瑶小说盛行的年代,我觉得每个学生都值得,值得拥有比语文课堂之外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来认识文学,来通过文学促进成长。晨光文学社初创之时,条件简陋,经验缺少,我承受着嘲讽、嫉妒和误解,我没有别的,却有一种坚持的韧性,我觉得只要为了学生好,什么风吹来,我也“咬定青山不放松”。

  小小的文学社,就像是早晨的霞光一样,照亮了很多学生的梦想。从这个乡村文学社里面,先后走出了秦龙、于国强、刘从强三名北大和清华的学生,走出了江苏卫视记者侯大伟,走出了中国科学院等名校博士邢相军、潘琳琳、费立远……随着学生接连在“语文报杯”、“中华圣陶杯”等作文大赛中获奖,文学社被授予“全国优秀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示范单位”称号,还被鲁迅文学院确立为全国四家“少年作家班试点学校”之一,后来又被团中央授予“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园”称号。《语言文字报》和《山东教育报》《中学生报》开辟专版介绍晨光文学社取得的成果,发表学生作品。

  1996年10月底,文学社年会在湖南衡阳召开,我做了《晨光,洒满校园》的大会发言,受到来自全国各地代表的热烈欢迎。中国教育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也都专题报道了晨光文学社的活动情况。著名作家浩然、林斤澜、金波、雷抒雁,教育家阎立钦、陈金明、张定远、魏书生、钱梦龙、张鸿苓等纷纷题词鼓励。看到那么多学生从文学社走出去,走向他们精彩人生的时候,我得到的是最大的欣慰与满足。

  又是十年寒暑,1998年,而立之年的我,先后被评为岚山区首批拔尖人才,日照市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语文教师。两年后,我被破格转为公办教师,上了《山东教育》杂志的封面,还被授予“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我被破格调到了市里的重点高中任教。省里的重点中学也伸出了橄榄枝。在这里,我同时担任两个毕业班的班主任,用自己的双肩托起了学生灿烂的明天,高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闫洁、李小玉等考上了北京大学,圆了一批批农家孩子的大学梦。

  这一次次的进步,并没有让我飘飘然起来,专业成长并没有停止,而是更踏实地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

作者:滕兆敏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