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寻找晋商之魂

发布时间:2017-05-12  来源:

放大

缩小

  行走山西,走进晋中,我进入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熟悉的是从多方媒体了解过山西文化,电视剧、电影《乔家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无论从天文地理还是民俗人物,都会让你感受到山西独特的晋商文化,更有家喻户晓的民歌“人说山西好风光”。陌生的是他对我这个南方人是一个未知世界,山西是书中的山西,是歌里的山西,是电影、电视、媒体中的山西。他对我依然是一个神奇、充满诱惑的陌生世界。这次,因为民进中央宣传部“晋商故里.家国晋中作家行”采风活动,我走进了山西晋中,寻找传说中的晋商之魂。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曾称雄商界500年,其开放合作的商业精神和奋斗历程使“晋商”之美誉与举世闻名的犹太商人、威尼斯商人齐名,被称作世界“三大商人”。

  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应该说,山西的晋商文化主要是在晋中,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晋中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以“智、勇、仁、义、信、利”的晋商文化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从榆次老城、常家庄园到祁县乔家大院再到灵石王家大院,走进平遥古城、《又见平遥》场景剧,见多了南方粉墙、青瓦、马头墙、小桥流水人家,突然就被北方建筑惊呆,雄伟壮观、形如城堡、设计精巧、工艺精细,怪不得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我寻觅着晋商文化的点点滴滴,这些豪华的宅院与昔日的山西票号,见证了当年晋商昔日辉煌的成就。晋商文化,主体是票号文化。自清朝中叶,晋商由经营性商业向金融业发展,其后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汇兑业务,并涉足东南亚、美洲和欧洲,形成强大的商业金融资本集团。诚信义利、博大宽厚、兼容并蓄、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是晋商得以发展壮大的核心精神。从现今留下宒院、庄园、老街、票号还有许多人文文化,一段尘封的历史被翻开,许多动人的故事广为流传,笼罩着梦幻般而充满神奇的晋商,都有怎样的一部部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又见平遥》场景剧抓住了诚信义利这一点,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古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接到了一桩生意,赴沙俄“俄罗斯”往平遥押送一“活镖”即在沙俄做生意的王掌柜的独生子,当时赵老板明知是一桩死镖,为了诚信,接了下来。结果,赵易硕抵尽家产,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一条血脉。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同去,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死在遥远的荒漠途中。故事讲述了晋商之间的同舟共济,平遥人的仁德和仗义,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著名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被誉为“大清金融第一街”。日升昌票号成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山西省平遥县西达蒲村富商李大金出资与总经理雷履泰共同创办。总号设于山西省平遥县城内繁华街市的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用地紧凑,功能分明,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先河,一度操纵十九世纪整个清王朝的经济命脉。其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8]

  乔致庸从《乔家大院》中认识他,当时只道是一部电视而已,到了乔家大院才真正认识这位有着大智慧的商人。乔家大院的建造者乔致庸出生于山西祁县的一个商贾世家,父亲乔全美,幼年父母双亡,由兄长乔致广抚育长大。少年时期因兄长病故,乔致庸弃学从商,开始掌管乔氏家族生意。为了经营茶庄,亲自去选茶、运茶,事必躬亲;又如他随驼队走商路,数月甚至上年离家在外,生活在大漠之中,艰辛之处不必多说。在他执掌家务时期,乔氏家族事业日益兴盛,成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户。其下属复字号称雄包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另有大德通、大德恒两大票号遍布中国各地商埠、码头。乔致庸本人也被称为“亮财主”。当年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

  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其创始人之一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在清军费扬古部充伙夫,服杂役,后来与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骆驼,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吉盛堂”商号,其后改名为“大盛魁”,几经磨难,终于白手起家,到雍正时大盛魁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

  一个个传奇,一段段故事,太多这类传说,太多感人史实。晋商具有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这就是独特“晋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正是这些“晋商精神”支撑并推动了晋商数百年来的商业领袖地位,这不就是我希望寻找的晋商之魂吗?

  晋商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王现曾经说过:“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洁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善士者,引先王之经,而绝货利之径,是故必名而有成。故利以义制,名以清修,恪守其业,天之鉴也。”这段话出自一个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山西商人口中,着实令人惊叹。这番论述不仅点明了经商的不二法则,也道出了为官与为人的基本遵循。在王现等晋商看来,不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按照这一法则为人处世、入仕经商,必定会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晋商有一种顽强的毅力,有一种博大的胸怀,有一颗赤诚的爱心,有一种创新的发展理念。清人纪晓岚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这就是说,事业不成,甚至连妻子也不娶。可见山西人是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看,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取的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曾听过“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晋商作为中国十大商帮之首,一个“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传奇商帮,他们拉着骆驼,千里走沙漠,冒风雪,犯险阻,创造了东渡日韩,北达俄蒙,西越天山,南抵东南亚各国开展外贸活动的辉煌历史,留下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在中国商业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们在清初即创建中国最早的银行———钱庄,执中国金融界之牛耳。今天,我们将他们统称为“晋商”。如今的晋商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

  有一种文化称“晋商文化”,有一种精神称“晋商精神”,有一种灵魂称“晋商之魂”。晋商是几千年历史长河的一朵奇葩,是中华大地久唱不衰的民族之歌。沿着晋商走过的路,一种飘逝的绝唱油然而生,是沉思还是惊叹,是感悟还是敬佩?走进晋中,晋商文化犹在,晋商精神犹在,晋商之魂犹在。

作者:董琴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