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拼搏三十年 只为了心中的文化坚守
人物名片:
马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出版组委员。2005年被评为中国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清真饮食文化》),2012年获韬奋出版奖(该奖项是我国出版界个人最高奖项)。
拼搏三十年 只为了心中的文化坚守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但在一个人的生命里,却是她职业生涯的全部。马静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编审,自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编辑一线。三十多年来,马静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用激情和汗水坚守着心中的文化使命,填补了一个又一个出版空白和学术空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她不忘出版人文化传承的使命与担当,为民进出版人争得了荣誉。
她曾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大型专科辞典《中国茶叶大辞典》,成为中国首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型茶学工具书。曾用了23年的时间,完成了国家重点项目、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结束了中国饮食文化没有大型史著的历史。还完成了对1300年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梳理与总结,出版了国家重点项目《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大型画册等。这些著述分别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国家辞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百种优秀民族图书奖、国际美食奖等中国出版界的高级别奖项。她本人也获得了出版界的个人最高奖项“韬奋出版奖”以及“中国饮食文化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光明日报曾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她的人物专访《书海精卫鸟》。
今年6月她的图书又斩获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并被评为北京“学习之星”,被推荐为“北京榜样”。
文化坚守,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压力、吃得下委屈
中国是一个茶文化历史极为久远的大国,但中国茶文化的建设却相对滞后,没有一部门类齐全而系统的工具书,为了填补这一重大空白,马静的《中国茶叶大辞典》应运而生,由此也进入了艰辛的工作岁月。
出版界共识,“词典”是所有图书门类中最难做的一种,因为它有太多的特殊性,其外在的表现为:周期长、投入大、难度高、效益慢。因此,辞书界广为流传着意大利语言学家斯卡利格的一句话:“十恶不赦的罪犯,不应判处死刑,也不要判强制劳动,而应判他去做辞典,因为这项工作中包含着一切折磨和痛苦。”
然而这些辞书知识并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风气浮躁,出版界追求短平快,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氛围里,很难踏踏实实坐下来潜心编好一本词典。由于经济效益见效慢一时得不到大家的理解,于是在一次工作汇报会上,马静受到疾风暴雨般的批评。同事的不理解和严厉的责难使她一夜无眠以泪洗面。那时由于是两社刚刚合并,大家互不了解。马静想到应向辞书权威前辈去请教,遂获得了辞书专家的充分肯定,自此她坚定了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这之后又有了扣工资、扣奖金、扣津贴等情况出现,有关方面还考虑要把这部书稿卖掉,舆论压力非常大!但不管出现什么情况,马静都在顽强的坚守,坚持着每天十六七个小时的超负荷工作,坚持着“精品至上 质量第一”的理念。她想,她就是一只蜗牛,缩在一个壳里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一息尚存,就顶着压力往前走。她一直坚持把所有的流程都做完,直到最终高质量出版。
2001年,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在人大会堂召开,人大会堂高朋满座,好评如潮。此时,《中国茶叶大辞典》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初步的展示。此后鉴于该书巨大的文化价值、填补空白的意义,以及它全优的质量,终获国家辞书奖、国家图书奖。
三八妇女节这一天,《中国新闻出版报》在一版刊出了人物长篇报道《芳草碧连天》——记马静和《中国茶叶大辞典》,并配发了总编辑言论“向马静看齐”。
如今《中国茶叶大辞典》已经是第10次印刷了,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文化坚守,要有承受超负荷工作的耐力
一个人想干出点超常的成绩,就一定要有超常的工作状态。
马静下过乡,经受过超强的体力锻炼。即使是冬天冬灌时跳到水里,用身体堵住大渠的决口也从没含糊过。所以回城后觉得什么困难都不叫个事儿!
多年以来,马静从来没有节日假日的概念,也从不休每年的年假,每天基本工作在十三四个小时、十六七个小时甚或更长。粗略算下来,她或许又加出了一个20年。有一位特别有责任心的副社长,悄悄地做了一次为期一个月的职工离社时间的统计,一个月之后他说,每天最后离社的总是有马静。大家看看她怎样工作,就会明白她为什么老得奖!
马静说,要想做成一本精品书其工艺流程就非常多,只靠每天的八小时绝对不够用。她编辑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仅最后两年的流程就已达60多道。全书共有20个分部,也就是1200多道工序,这是一个铺天盖地的工作量,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一个工作班子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头来做,经年久月才能做完,所以每天工作到深夜两点钟是她多年的作息时间。这本书,仅工艺流程表就已经达到两米多长,这张流程表,曾被出版博物馆数次来人征集,拟收为馆藏品。
马静编辑的十卷本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又是一个填补空白的大型项目,但这套厚重的学术专著一直为经费问题所困扰,编纂工作难以为继。在近20年的时间里,马静艰苦化缘,殚精竭虑地寻找经费,并凭着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回的勇气,艰辛地维系住了作者队伍不散掉。直到第一笔民间资助到来之后,才使这个濒临倒闭的重大文化工程得以起死回生,二十年间马静为此付出巨大心血,最终优质出版。
《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一书也是马静率领团队在极度超负荷的情况下完成的,日以继夜躬耕不辍。为获得少数民族原生态图片,她数度出行大漠采风拍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中有一次是长着带状疱疹去的,前胸后背疼得钻心,她白天工作,晚上输液,硬是坚持着拍回了2000多张原生态照片,还抢拍到创造吉尼斯世界之最纪录的场景,弥足珍贵!
该书后期排版即已进入了出版倒计时,为了排出美观的版式,马静带领团队在设计公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该书出版后,被专家评价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扛鼎之作”,并问鼎中国出版政府大奖。
文化坚守,要不断地学习与创新
马静认定编辑是一个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职业。几十年来她不懈拼搏发奋学习,不管多忙从不中辍。她不断担纲国家重点大项目,成为学者型的名编。
编辑《中国茶叶大辞典》时,她提出辞书编辑的“六能”,她说到了也做到了。
这“六能”是:能策划大型词典的选题;能做全书的框架设计;能讲词典的培训课;能做全书复杂工序的总调度;能胜任作全书最后统稿的“一支笔”;有对大型书稿作者的组织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她曾进行过非常艰苦的“恶补”,学习茶学和辞书学知识,并成功地在首次编委会上为来自全国的茶学权威学者讲授了辞书专业课。
在编辑《中国清真饮食文化》时,马静释放了二十多年的学术积累,撰写了文前导论——“光辉灿烂的中国清真饮食文化”,以此定下了该书的学术基调。首次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理念,使中国清真饮食文化得到了理论的提升。
在编辑《中国饮食文化史》十卷本时,再次体现了她过硬的学术功力,使她有能力指出史学专家的一些谬误;有能力补充各卷本中的一些重要史实缺漏;特别是有能力提出一系列学术观点,构成全书的学术骨架并得到权威专家首肯。
热心公益性活动,多次捐赠图书
马静热心公益性活动,近年来,她曾向贵州金沙地区的中小学校捐赠图书2000余册;向牛街回族幼儿园捐赠图书2000余册,世界读书日之际,向西城第二图书馆捐赠图书约1000册,向河北青县少数民族小学捐书1000册,并无偿为所在街道讲授文化课,广获好评。
生命中有一种底色叫作坚强
长期的劳顿,疏忽了对身体的关注。2005年马静被查出口腔里长了恶性肿瘤,当时《中国饮食文化史》正在全面铺开。她的第一想法就是,我还有大事没有做完!这可怎么办?
医生说,根据手术的需要有可能会由此丧失正常的语言功能和进食功能。马静苦苦恳求大夫说,必须要保留住正常的语言功能,因为她还有一件大事情没有做完。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手术成功,几个月后,马静又披挂上阵了。有人问她,命都搭上半条了,这样干值不值?马静说:值!她认为这是她业务生命的延长,将来即使她不在了,但她用心血做出来的每一本书却都可以传之久远,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民进出版人的文化印记!
民进中央原副主席王佐书同志对马静的点评(片段)是:她耐得住寂寞,受得起委屈,吃得住辛苦,挑得起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