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采风】吴志实:晋中回来不看院
初冬时分,走了趟晋中,回来捋捋思绪,抹不去的,惟有——王家大院。
三晋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几千年的积淀,孕育出什么都不足奇。可将民居建得如此恢宏硕大,而且是在黄土高坡的山沟里,以我有限的知识去打量,还是免不了生出诧异。
生活在京城,说起来也算是见过点儿世面。皇上住的紫禁城不说了,那些王爷贝勒们的府邸又怎样?以建筑的体量和规模来比较,只能说,王家大院一点也不逊色。这个想法,自打十多年前看到它,就让我萦怀不去。好一个静升王家,从明朝万历起,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凡300余年的时间,几把个自家居住的院落,打造成“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宏大建筑群。
站在堡门楼顶,俯瞰面前院内套院,门内有门,层楼叠院,铺排错落的这片房舍,人们不住感叹,可这,不过是王家大院昔日辉煌的一小部分,鼎盛时大院的规模是现在的五倍还多。无怪人说:江南归来不看园,山西回来不看院。江南环境优渥,有悠游的传统,不仅把园林营造到了极致,而且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明人计成有《园冶》一书,建园子的人将其奉为圭臬。山石水泽,亭台楼榭,轩馆斋阁,乃至一松一竹,一草一木,统统都涵盖在一个“雅”字里。可自唐以降便废林开垦,水土流失严重的贫瘠之地——晋中,又是何种力量使王氏子孙们前赴后继、不遗余力地搭建自己美轮美奂的安乐窝呢?王家大院的精和江南园林的雅是可以比肩的。其实,晋中常家的“静园”,就可视为中国南北园林的集大成者。它的厚重与精致,大气与纤巧,处处体现着造园人的匠心独运,凡泉溪潭湖,斋阁亭轩……分布在8万多平方米的面积上,宛若天成。这可是一座私家的园子呀,说它是“ 中国民居的第一园林”,当不是谀美的。这里不过顺便提一句 。
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其实,传统的农耕社会本质上都是一个样子。有钱了,首先想到的就是盖房,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居之所,这非常重要。安居方能乐业,才能繁衍子孙,保后顾无忧。就像今天,房子的大小、质量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环境的好坏……都从一个侧面证明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王氏家族就是循着这样的轨迹,数百年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为了家业不断繁兴,王氏的子孙延续着能经商的经商,能入仕则入仕的路径,亦官亦商,官场商场,两两互补。从祖上做小买卖走街串巷,到开店坐摊,再到经营茶业、盐业,直至跨省跨国的长途贸易,最终开启票号。晋商能像徽商那样并峙商海、更在于他们能夺金融之先声,让大手笔的钱庄票号——汇通天下。至此,王家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可还是让人有许多不解。这如城堡般的高墙大院,实在是大到有些超过人的想象,甚至对其生出莫名的猜测。可以肯定,但凡来到这里的游客,很难不浮想联翩,你看那迷宫般层层叠叠的院落,再低头抬头看看满眼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难道当年住在这里的人的生活还不够奢华?简朴的山西人在盖房子上面是不惜一掷千金的。20多年前,张艺谋借乔家大院,成就了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让我们领略了深宅大院的森严和压抑。但乔家与王家比起来,不过小巫大巫而已,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院主人奔波劳作、苦心经营,面对艰辛与风险的一种回归和恋家的心态。他们挣来大把的金钱做什么?不管行千里万里,早晚都是要回家的。落叶归根,惟有土地、房产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会使他们心里头感觉踏实吧。
穿行在彼此相连、迷宫似的院子里,未免就生出疲劳。虽然房子都有年头都有历史,跨度都在两三百年,但风格变化并不是很大。说到底,王家大院就是那种地域特点突出的北方民居。以它的主院来说,是三进式的四合院格局,除了祭祖的堂屋,两厢的绣楼,厨院、塾院、花园、长工院、家丁院,和族人公用的书院……等等一应俱全。沧桑过眼,岁月流逝。令人称奇的是大院保存之完好,拣出任何一座院落,都可以当作标本来展示。可也有不足,讲解员“只讲房子不讲人”,虽滔滔不绝,独少动人的故事。静升王氏一族,瓜瓞绵绵700载,传28世……我想,这难道不是一笔可发掘的宝藏?
遥想当年,行走在院落里的老老少少,在几十年几百年前,他们在这里落生长大,读书学习,娶妻生子,经商做官,告老还乡……他们关心的,热衷的,追求的……我以为,每座院子和住在里面的每户人家,都有他们的想往和渴望。每座院子都应该有它的魂。虽然房子当年的陈设我们已经看不到了,那些生活里最能反映人们面貌的细节尽管再无法复原,但你仔细观察,还是能从院中匾额和抱柱的楹联上,看出主人的好恶。这些楹联或说典故、或讲事理,或抒情怀、或表心境,或是鞭劈警策……其中不乏傅山、郑板桥、翁方钢、铁保、左宗棠等清代名家的手笔,实乃是翰墨佳构,异彩纷呈,点画之间,寓意深长。想来,这就是院子的魂吧!
拉杂至此,意犹未尽。我以为,仅从游逛和欣赏的角度来审视王家大院是不够的,确乎该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对待它。“大院”哪里都有,而晋中的大院是惟一的。它虽然渴求官家建筑的气派,可骨子里还是商人的炫富格局,毕竟胸怀不够,便只好在建筑的装饰上,不厌其烦地下雕琢的功夫,而纤巧和繁复做过了头,和徽商们盖的房子比起来,于是就少了简约和大气。不过这也正是王家大院的独特所在。倘若有人热衷于此,并假以时日,或在不久的将来,使其成为瞩目的“大院文化”也未可知。我相信:山西的大院和京城的四合院堪有一比。
上次来王家大院一字未写,不是不想写,是无从落笔。二次来王家大院,虽写下这篇小文,自知对大院还是蜻蜓点水,会贻笑大方。心下一直觉得,对王家大院来说,有很多事情可作,很多题目可以探讨、研究。
最后还想说上一句,那就是山西诸多有名大院的主人,他们在发家之初,像是都从磨豆腐卖豆腐开始的。可见豆腐是个好东西——营养、价廉,贫富人家都少不了它。不过我查了半天书,山西不属于产大豆的省份……你看,一往深了琢磨,就有故事了。如果谁有兴趣,我想“豆腐”也可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