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晋中采风】邢庆杰:晋中杂记

发布时间:2017-12-07  来源:

放大

缩小

  走进晋中,就走进了一部厚重的历史,走进了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五天的时间,依次参观了榆次老城的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平遥古城、介休的绵山及张壁古堡、灵石王家大院等等。初时,我惊诧于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厚重的晋商文化,经典的庭院设计……不过,一趟走下来,最震撼我心灵的,却是晋中人优秀的品质。

  晋中人重义,忠义,有着千古的传承。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过了十九年的逃亡生涯。有一次断粮,快要饿死时,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熬成汤献给重耳。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后来,重耳回乡变成了晋文公,在对功臣们进行封赏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但介子推丝毫没有怨恨晋文公,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后,十分后悔,先差人寻找,后亲自带人马来绵山寻访。那绵山谷深林密,晋文公找人心切,听从了小人计策,下令三面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大火烧了三天,也没见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过后,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和介子推藏在树洞里的血诗。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在重耳危难之际割股奉君,功成之后又悄然退隐,临死之前,还心系天下,留下血诗劝谏重耳做个好君王。人的忠义,介子推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在这件事上,人们都是赞赏介子推的忠义,却很少有人提到晋文公的忠义。固然,晋文公有错,他先是在封赏大臣时把介子推忘记了,后又听从了别人的馊主意,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但这一切并非出自他的本意。人死不能复生,晋文公悔过、悲过之后,却尽最大努力做了补偿。为了纪念介子推,他先是从介子推遇难时身旁的那棵枯柳树上折下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同时,他还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把当地改名为介休。一年后,他又领着群臣素服登上绵山祭奠介子推。行至坟前,见那棵老柳树竟死而复活,枝繁叶茂。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掐下一条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一国之君,对于一个死去的臣子,能做到这样,足见其也是一个忠义之君。后来,他因文治武功卓著,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二把交椅。

  近些年,有人对介子推有看法,引经据典,大有颠覆他的意思。事隔两千五六百年了,有些事,已经说不清了。我下面要说的,是一百多年前,平遥票号东家赵易硕的事儿。

  清朝末年,也就是俄国十月革命时期,平遥票号东家赵易硕设在沙俄的分号王掌柜一家十三口均被杀害,只留下了他七岁的儿子作为人质,要价30万两白银。为了保住王家唯一的血脉,赵易硕抵尽家财,凑足了30万两赎银,并雇佣了同兴公镖局的232名镖师一起去救那个孩子。七年过去了,已经成长到十四岁的王氏血脉一个人回来了,而赵易硕和他带走的232个镖师全部客死异乡。赵易硕此举,是何等的仁德与忠义?这已经不是用“惊天地泣鬼神”就能表达的了。那232名镖师,明明知道那趟镖是“死镖”,却没有一个人退出来,都跟在赵易硕的身后,英勇赴死。这不是一个晋中人的忠义,而是晋中忠义之士的群像。在这个悲壮的故事中,还有一群仁德之人,那就是广大的平遥人民。王掌柜遇害时,赵易硕尚未婚配,他知道此去九死一生,打算为赵家留一条血脉之后再踏上那条不归之路,就决定公开选妻。此时的赵易硕已抵尽家财,床头金尽,而且也命悬一线,谁家的姑娘跟了他,都要面临守寡、守贫的困境。但善良忠义的平遥人,仍然争着把自己的掌上明珠送到赵家,供他选择。可见,晋中人的忠义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一个大的道德环境下滋生的,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作者:邢庆杰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