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采风】邢庆杰:晋中杂记
晋中人给我的印象,除了忠义,其过人的处事智慧,也是值得学习借鉴的。
位于榆次区的常家庄园,始建于乾嘉年间,是一个集晋商文化、民居建筑文化、造园艺术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电视剧《白银谷》《亮剑》《乔家大院》等都曾在此取景。园内深厚的文化底蕴、恢宏的建筑气势、精美的建筑装饰艺术自不必说,仅那遍布围墙、影壁、屋墙、长廊上的数百幅砖雕木雕也让人叹为观止。雕刻的内容多为花鸟鱼兽,人物图腾,风格或隽洁雅致或朴拙大方,都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最令我惊奇的是,这些作品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和战争炮火的洗礼,竟大都全须全尾。它们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呢?经过请教当地宣传部门的同志,不禁对晋中人的智慧心生敬仰。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打进榆次时,为了保住大院,常家大院的管家找到了一家德国教堂的神父,借来了一面德国国旗,挂在了大门口。因为其时德国和日本是盟友,日本鬼子没有踏入常家大院一步,从而保全了大院人财物的安全。
“文革”时期,常家大院被征作当地的敬老院,院里所住的老人们,大多是长征时期的老红军。为了保住大院的古典装饰,老红军们把所有砖雕木雕和装饰物的墙上都糊上了厚厚的一层泥,并用抹子抹平,在上面写满了毛主席语录。“红小将”们气势汹汹地来了,又垂头丧气地走了。那个年月,谁敢动毛主席语录?就这样,老红军们略施小计,就把这些珍贵的文物保存了下来。
再说一个票号的故事。
清朝中叶,中国产生的第一家票号,就是平遥人雷履泰开设的“日升昌”。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是中国现代银行的开山鼻祖,被余秋雨先生誉为中国各大银行的“乡下祖父”。当时全国最大的票号共有十七家,平遥人开的就占了七家,几乎垄断了全国的汇兑业,分号除京城外,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及商埠码头,使平遥城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票号中心城市。
笔者有一个习惯,无论去哪里参观,都不习惯随着大队人马行动,喜欢一个人到处走走,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参观“日升昌”的时候,我照例落在了团队的后面。在一个僻静的小甬道里,我偶然发现有一面墙的墙缝里,塞了不少铜钱,都露着一点边儿。经过询问,才知道这小小的铜钱是大有讲究的。这铜钱表面上的作用有两种:垫墙和炫富。其实垫墙的作用微乎其微,墙要是歪了,岂是薄薄的铜钱顶得住的?炫富倒是必要的。因为票号这个行业,是不能玩低调的,若是被人认为经营不善,就会出现危险的“挤兑”现象,离垮台就不远了。因此,这个行业流行炫富。但这些铜钱真正的作用,却是考验新人的试金石。这个甬道,是专供学徒走动的。日升昌的规矩,新来的学徒,三年之内只管吃住,不发薪水。如果有人动了这些钱,掌柜的只是记录在案,并不揭穿和追究。但这些囊内羞涩的年轻人,是否能经得住唾手可得的铜钱的诱惑,是三年学徒期满后能否留用的关键。三年后,有人留下了,有人被以种种理由辞退了,但没人知道这和墙缝里的铜钱有关联。这就是晋商处世的智慧,于不动声色中,试出了一个个人的品质。被辞退的人,也保住了颜面,不会记恨票号。
晋中之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壁古堡。因为在参观张壁古堡的时候,出了一点小小的意外。我又犯了“一个人走走”的自由主义,独自一人走进了地下暗道。在里面,还遇上了另外几个“探险者”。我们在离地面十多米深的暗道里穿行了十多分钟,都有些不安了。这地下暗道约有两米高,并行仅容两人,纵横交错,隔不远就有一条叉道,我们越走心里越没底,想求援吧,手机都没有信号,只得硬着头皮,凭着感觉走下去。这时我想到,导游说过这地下暗道有一万多米长,如果走不对,就会在里面一圈圈地转……背上的汗就下来了。好在,不久前面就出现了光亮,大家都兴奋起来,加紧脚步跑出了洞口。出了洞口,都无语了。洞口上面是几十丈高的绝壁,下面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谷,竟是绝路。我们面面相觑了一会儿,只得再退回到洞里。好在,不久就误打误撞到出口,终于脱险了。
这个波折,让我对张壁古堡有了敬畏之心,之后就老老实实地跟在导游后面边参观边学习。导游是位老大爷,77岁了,却步履矫健,声音洪亮。跟在老人的后面,使我长了不少见识。张壁古堡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赵时期,它集古建筑文化、星象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于一体,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代军事设防村落,古堡独特的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构造,据险居要的地理位置及外部地形构成了完善的军事设防,有里外五级军事防御设置,目前是国内仅存、世界罕见古军事设防村落。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把古堡大体转了一遍。看完之后,我惊叹不已:即使在今天,要依据现有地形,建造这样的一套防御体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1600多年前的晋中人,在毫无技术设备的原始条件下,竟然建造出这么复杂又科学、庞大又完善的军事设防体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智慧呀!
晋中人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他们的开创精神,在这么一个貌似穷乡僻壤的地方竟产生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还有神话般的大寨,曾经一跃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农业学大寨”的标语,至今仍历历在目。
晋中,是一个需要长久驻扎、沉下心来,细细感受的厚德之邦。
作者简介:
邢庆杰,国家一级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21届全国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已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文艺报》《小说月报.原创版》等报刊发表小说作品200余万字,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作家文摘》等杂志转载近百次,入选《小说月报.原创版2015年精品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2014短篇小说卷》等100多种海内外选本。获过“山东省第二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30多个文学奖项。已出版小说专著《白貔记》等22部。现为德州市文联专业作家,系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全委委员,德州市作协主席,《鲁北文学》主编。先后被德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德州文化英才”、“首届德州文化名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