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南京大屠杀80周年祭:请静立默哀

发布时间:2017-12-13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会

放大

缩小

  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知乎上有一个帖子《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这说明正确认识国家公祭活动的意义很有必要.关于这个话题我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人的答案: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发愤图强。回答得不错,但如果以一个历史老师的角度,我想从国家进步,国家强大,公民情怀,南京人情结等角度解读。

  国家公祭日和清明节都是纪念逝者的。后者是家祭日,以家的名义,祭奠族人的不幸;前者国祭日,以国的名义,哀悼民族的灾难。

  曾几何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对普通百姓的草菅人命更是司空见惯,这种对生命的轻视和忽略令人发指。今天,国家公祭,公祭在南京大屠杀中丧生的平民百姓,这体现了国家对苍生百姓生命的尊重和敬重,体现了现代国家人文理念的进步。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的悲剧,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惨不忍睹,日本偷袭珍珠港哭喊一片,俄罗斯卫国战争血肉横飞,这些相关国家每年定期都在进行公祭。国家公祭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惯例.奥斯维辛集中营38年前就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两年前<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设立公祭日就是以中国形象和中国力量向世界宣示,我们要对南京大屠杀的法西斯军国主义行为发起有力声讨,并且要赢得世界人民的支持。我们要用行动昭示世人:任何对南京大屠杀的抵赖和狡辩都是无耻的更是无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设立公祭日不但是中国对自己国民的负责,对自己历史的负责,也是对世界历史的负责,更是对世界和平的负责.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

  记住历史,不是记住仇恨,因为我们要理性前行;祭奠冤魂,不是只为伤感,而是为了噩梦不再。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当鸣笛声起,请我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将饱含我们感情的默哀献给八十年前死于日本暴行的逝者。也许我们没有见过他们,不认识他们,和他们也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都是中国人,是我们的同胞,在那个血雨腥风的阴霾里,那些被屠杀的生命可能是刚刚出生的幼小的婴儿,可能是正在生命花季的柔弱的女人,也可能是受经磨难满脸沟壑的老人,他们手无寸铁,无辜无奈地倒在血泊中。默哀饱受欺凌的我们的同胞吧,让在天之灵的冤魂得到安慰。

  12月13日,当鸣笛声起,请我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静立默哀,此时,你和国家在一起,你,无数个你,汇聚一起,用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用公民的情怀筑起国家力量的万里长城。

  12月13日, 当鸣笛声起,请我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静立默哀,这是作为当代南京人的我们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因为六朝古都,南京拥有悠久历史;因为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第一时间见证古老帝国轰然倒塌的呻吟,同时也亲历古老帝国迈向近代化的艰难转身;因为中华民国,南京竖起了中国走向近代民主政治的丰碑,谱写了“民主博爱之都”的华章;因为南京大屠杀,南京留下了悲壮悲凉的记忆,而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公祭,开中国国家公祭先河。我们要用我们的体温温暖这个城市,温暖这个历经沧桑的城市,这个伟大的城市。

  12月13日,当鸣笛声起,请我们,放下手中所有的事,静立默哀。我们默哀,是声讨军国主义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行。也是反思,反思悲剧发生的另一个原因,我们为什么落后。我想没有什么比此时更让我们感到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的国家不能再遭受磨难了,我们的孩子应该在和平阳光下快乐成长,我们的父母应该在和平阳光下安享康乐。

  教育强则国强,我们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而工作。这便是国家公祭的真正意义所在。

  低头默哀的中国人,彰显了走在民族复兴大道上昂首阔步的气势。

  祝福我们的国家进步富强,坚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进步富强。

作者:刘亚雄     责任编辑:施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