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的人生“针”法
传承之“针”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苏州镇湖新盛村,宁静的小村庄三面环湖,人们朴实善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时的镇湖又被唤作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最繁华的地方。镇湖和邻近的木渎和东渚一样,‘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是传统苏绣的发源地。”
与不宽裕的经济条件不同,太湖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孩童时的姚建萍非常满足和幸福。她在家中最小,上面有三个哥哥,又因此格外受到“偏怜”。
“你做什么去?”“我做生活(刺绣)去。”在姚建萍童年的记忆中,当地人的词典里,“刺绣”就等同于“生活”,这种有着25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老技艺,被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传承下来,并融入到日常的“茶米油盐”里,甚至“血液”中。
“闺阁家家架绣绷,妇姑人人巧习针。”对于一个镇湖女子来说,刺绣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门生存之道。而对于姚建萍而言,刺绣更是她的一次人生修行。自幼乖巧懂事的小建萍,就像一根调皮的银针,在奶奶与母亲的绷架下游弋穿梭——
“妈妈,我什么时候能穿针?”
“到了八岁就教你。”
“妈妈,你还会教我分丝吗?”
“当然,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叫一绒,一绒再分一半叫半绒,一直分成8丝、16丝,最巧最巧的绣娘,能把一根丝线分成128丝,就用小手指甲,靠的是心明眼亮。等你那么巧时,妈妈做梦都笑。”
“妈妈,将来我靠绣花能养活自己吗?”
“当然了,你瞧王家嫂子妈妈,绣花绣到毛主席接见呐……”
尚未飞针走线,小建萍已在上辈人的熏陶下渐渐领悟,这看似繁复而细致的祖传技艺,有着无穷的愉趣,而且还可以实现崇高的理想。
“每到寒暑假,不用去上学的日子里,我就跟着母亲学刺绣。我喜欢绣,一绣就是一整天,觉得比上学有意思,刺绣就像是我的假期培训课程。”
一粒种子埋在姚建萍的心田。有朝一日,她也要“绣”进北京,“绣”满全国,甚至“绣”遍全世界——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的画面,构筑了一个懵懂女孩最初的苏绣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