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萍的人生“针”法
匠心之“针”
“你注意到‘工匠精神’这个词了吗?”姚建萍问我。
她的提问并非空穴来风。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上。敏感的姚建萍注意到了这个“关键词”。
精华在“针”端,咫尺匠心难。
“人们说姚建萍是‘针尖上的舞者’是十分恰当的。她用一根银针,用一缕缕细细的彩色线,用极其有限的手段绘制出一幅幅富有人文精神和充满感情的画面,犹如一位出色的舞蹈艺术家在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自由地向人们施展自己的舞姿。人们常说,戴着镣铐跳舞才显示出舞者的水平。姚建萍充分利用针、线和刺绣的可能去进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她的作品不仅予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予人以精神境界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人们高度评价姚建萍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对她高超技艺的赞赏,更是对她创造性劳动和献身精神的充分肯定与尊重。”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的一席话,正是姚建萍“匠心”的最好注解,这位奇女子的背后是超乎寻常的刻苦和勤奋,以及自身的敏学与聪慧。
2014年,姚建萍更是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邀,开设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为来自祖国各地的18名学员教授了一年的刺绣。
“这是清华美院开设的第一个刺绣专业的高研班,我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教授和培养中国新一代‘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双向性刺绣专业人员,并将这些学员从‘匠’带到‘师’的地位。”
1914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担任所长兼教习。
1940年,杨守玉被(重庆)国立艺专聘为绘绣科主任和教授;1952年,她又应苏州市政府的邀请,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刺绣学校(苏州刺绣研究所前身)。
抚今追昔。今天的姚建萍,登台授课传学,成为名校特聘的教授,这对于一个曾经平凡的镇湖绣娘来说,是何等的荣耀。
镇湖刺绣研究所二楼的工作平面,十几名徒弟在绣绷前飞针走线,有条不紊,中规中矩,全然没有理会我和她们“姚阿姨”的闯入。
“刺绣,是一种修行。心凝聚于针尖,人的呼吸均匀了,眼睛是越用越亮的。比如,绣人物的发际眼眉这些细微之处,一根丝线要分成128丝,你必须学会以线的1/128那么细的观察力去体会对象,就像把1分钟化成128份,时间都会为你静止。”
说话间,姚建萍已经坐在了一架无人的绣绷前。她轻轻地撩开上面的遮布,呦,好大一朵娇艳的牡丹!
气定。神闲。仿佛整个世界都突然安静了下来。
“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不知为何,我的脑海中浮起《金刚经》中的语句。
倘若这1/128细的丝线就是恒河之沙,那么,姚建萍手中的针法便是那“其福胜彼”的布施。她赋予每一幅作品以生命的温度、人生的厚度、时代的高度。
一针一线,化为永恒。
姚建萍在人生的下半场开始了自如的游走,她的传奇还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