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会员风采

廖正礼——倾心守护“非遗”四十载

发布时间:2018-02-05  来源:民进重庆市荣昌区委会

放大

缩小

  廖正礼,1950年生,重庆荣昌人,1969年参加工作,1989年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92年至2012年连续四届县政协委员,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会员,重庆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曾任荣昌县文化馆副馆长。

  荣昌区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非遗文化事业的背后,少不了他的辛勤付出,那就是廖正礼。自1976年廖正礼到当时县的文化馆工作后,他便与荣昌非遗结下不解之缘。

  2005年5月起,廖正礼负责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也正因为如此,廖正礼对区非遗文化可说是如数家珍,身边的同事都称他是荣昌的“活非遗”。对廖正礼而言,挖掘和整理荣昌非遗文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坚持不懈——成功申报三项国家级非遗

  2005年7月底,火红的太阳高挂天空,廖正礼与同事前往昌元、安富、盘龙等镇街,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搜集文字、图片及拍摄视频等相关资料。

  经过近1个月的努力,廖正礼与同事终于将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夏布、折扇、陶器的相关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整理完毕,并于8月31日晚上6点出发,将其送往市里审核。

  “你们拍的视频资料不符合要求。”廖正礼等待审核结果时,相关负责人的一句话让他懵了,他万万没想到辛苦工作了近一个月,因传真机故障未收到申报标准文件,导致所拍摄的视频不符合申报要求。

  “荣昌的夏布、折扇、陶器拥有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这项工作我们也准备了很久,希望给我们一个机会,弥补这次过失……”心急如焚的廖正礼不断的解释,争取最后的机会。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上级部门答应再给他们三天的时间准备资料。

  当晚,廖正礼与同事回到荣昌已是凌晨1点,伏案写作,整理资料,联系第二天的视频拍摄。“哪有心情睡觉,一门心思就想把这件事情办好。”

  这一次,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成功申报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还是很开心,虽然没有成功入选国家级,但我不会放弃。”廖正礼说。

  因为廖正礼的坚持,在2008年、2011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拼命三郎”——事事亲力亲为

  2012年,廖正礼与同事准备申报资料,因时间紧迫,那一晚,困了,就趴在办公室的桌子上休息,饿了,就吃点饼干充饥。

  第二天早上7点,吃过早餐后,廖正礼与同事出发前往河包开始工作,一直到凌晨2点才下班。

  眼看着交材料的时间就要到了,望着桌子上一堆的材料及电脑内还未整理出来的视频资料,廖正礼急得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为了能及时将所有资料整理完备,廖正礼再一次通宵加班,可能是因为太疲倦,早晨6点,他突然倒下了。“当时脑袋一片空白,从座位上站起来找资料时突然就倒下了。”他说,因还未到上班时间,办公室内只有他一人,他不得不在地上躺着。躺了大概10分钟,意识才逐渐恢复,廖正礼扶着旁边的凳子慢慢爬起来,在办公室内吃了点饼干充饥,然后继续工作。

  正因为如此,干劲十足的廖正礼被身边的朋友及同事称为“拼命三郎”。“只要一谈到非遗文化,他硬是有说不完的话,只要一想到申报工作,他就有做不完的事。”同事说。

  而这些只是廖正礼工作中的一个缩影,在为荣昌角雕、苏家拳、根雕等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备资料时,他也总是事事亲力亲为。

  退休不退“岗”——发挥余热

  如今,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荣昌折扇制作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尝新、金钱板、年猪习俗、卤白鹅、河包肉龙、缠丝拳等14项非遗名录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神歌、石工号子、河包粉条、传统制茶等87项名录成功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我区成功申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名;成功申报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8名;命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75名;成功申报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处;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处。截至2016年底,全区非遗产值近100亿元。

  看到这一可喜的数据,廖正礼觉得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廖正礼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荣昌2007-2008年度“十佳宣传文化工作者”称号等。

  “这些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廖正礼说,他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今年已67岁的廖正礼,本在2010年已退休,但他仍然选择坚守工作,发挥余热,为我区文化事业增光添彩。

  对于未来,廖正礼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挖掘荣昌猪文化,争取申报成为国家级名录。

作者:     责任编辑:张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