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会员风采  >  本周人物

方复全:在数学世界抒写中国传奇的人

发布时间:2018-02-11  来源:民进中央宣传部

放大

缩小

方复全

  人物名片:方复全,安徽桐城人,1964年10月出生。1983年9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应用数学系,1986年3月破格提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88年。吉林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91年6月获理学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首批“北京学者”、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北京市政协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委员,原北京数学会副理事长。2017年11月,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物理学部)。2017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新晋中科院院士、新入会的民进会员、新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属高校与北京市统战系统第一位中科院院士……单是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让我们对首师大副校长方复全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在首师大办公楼配楼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仍旧忙着在电脑前改写论文的方复全。我们为打扰到他感到不安,他却毫不介意,忙着招呼我们坐下,给我们倒水,还体贴地放下一点窗帘,怕阳光刺到我们眼睛。他身上特有的知识分子的温文儒雅,让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我们的话题自然从他当选院士开始。得知自己当选院士的时候,方复全正在德国主持一个学术会议,高兴之余,他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家人,希望他们能与自己一起分享这份荣誉。“家里还真没为我举办什么庆祝活动,生活该什么样还是什么样,这么多年,他们都习惯在背后默默支持我了”。语气虽平淡,但是谈起家人,方复全的眼中流露出了温柔的目光。很快方复全的领导、同事、朋友、学生都纷纷向他表示祝贺。在这份荣誉面前,方复全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谦逊和低调,“‘中科院院士’这一称号,在我心目中是祖国给予我的最高称号,也是祖国与同行们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这是一份巨大的荣誉,也意味着我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苦难是一种磨练,桐城田埂间蹒跚而来的数学少年

  桐城,地处安徽省安庆市北部。历史悠久,文风昌盛,是雄霸清代文坛200余年的“桐城派”故里,享有中国“文都”之美誉。

  1964年10月,方复全出生在安徽省桐城青草镇,他的父亲因解放前做过县城里的小科员,“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扣上了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全家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乡村。连番的批斗和人格的侮辱,使方复全的父亲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那时候的方复全还不到5岁。

  小学毕业那年,因为父亲的历史问题,方复全没能上中学。小小年纪的他中途辍学,回家帮母亲干了一年农活。几经周折,家人终于帮他找到一个在乡里中学借读的机会。辍学一年,进入初中的方复全成绩早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同学。被艰苦生活磨练出的倔强和要强的性格,让他不会轻易服输,方复全开始给自己补课。每天从家到学校要走两公里的路,他就用这段时间边走边思考问题,“大概就从那时候起,我喜欢上了数学,特别是对平面几何有更浓厚的兴趣,我比其他孩子能更轻松地解出一些数学难题”。说起少年时对数学的痴迷,方复全回忆道。对知识的饥饿感让他亟需补充课外的数学知识,闭塞的乡下满足不了他,他就把家里的鸡蛋卖了换钱,辗转托同学的哥哥从上海邮购了课外数学书,废寝忘食地自学。

  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历史悠久的桐城中学。作为桐城中学第九位院士校友,方复全当选院士的新闻至今挂在校园网资讯栏目中。“桐城中学的教育环境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我对未来的规划更加理性和清晰”。在桐城中学,方复全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孩子。刚进入高三,他就把高中所有知识全部自学完了。当别的同学紧张地备战高考之时,他却在悄悄地自学起了大学数学。一次物理自习课,同学们都在认真复习,方复全却在偷偷看一本复变函数。至今方复全仍清楚记得当时的情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物理老师发现后只是提醒了我一句,复变函数是大学二年级才学习的内容,高考看这些没用,但他并没阻止我”。正是在这样一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方复全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数学,认准了学习数学就是自己未来努力发展的方向。

作者:戴海荣 赵文娟     责任编辑:邵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