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教授”张振涛:贫困县起步的产业化 做成了国内顶尖
田间地头的草帽教授
在张振涛的办公室,常年放着一顶草帽,那是他每回实地调研时必随身携带的装备。为了了解水稻的长势、果蔬采摘时的含水率以及果蔬的运输以确定粮食烘干的技术,张振涛和学生们常需要到稻田里做实地调研,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拿新疆的白葡萄干、乌金枣的烘干为例,前者烘干过程中温度、湿度未控制好极易变色,而乌金枣需要在烘干过程中用特殊的工艺使产品颜色由红变黑。这两种烘干技术在烘干工艺上要求极高。以烤烟来说,上部中部和下部的烤法也不一样,每一次产业化,都需要十分详细深入的考察。
由于需要实时实地了解各种物料的烘干条件,张振涛团队的实验工作,一般都在村庄郊区展开。课题组博士生吕君,就曾在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的郊区山脚下一边调试烘干设备一边做研究。由于实验室旁边就是一条河,一旦下了雨就回不了村,两个烘烤季节,每日泡面为伴,作为导师的张振涛也常要在那样的环境下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
为解决高寒地区粮食烘干的燃煤替代问题,东北的黑土地上,零下30度的牡丹江边,在林海雪原里先辈们抗日剿匪的山脚下,张振涛的团队在那里建立起了日加工300吨的粮食热泵烘干塔,其中热泵烘干中试和产业化放大历时3年。80度下烘干出的粮食干干净净;蓝天白云下没有废气排放的热泵烘干塔烘出的玉米变色少,无糊粮,容重大,等级高,“除了理化所,这个技术目前全国还没有第二个团队能够做到。”
多次的产业化经验和企业经历,张振涛十分明白科研人员和企业人员双方的弱点,因此在搭建团队时,他很注重团队成员的结构配置。“我们这个团队不能只要博士,都是博士的团队缺少差异化互补优势。”因此,招募时,张振涛专门找了一名工程师,为了提高团队的工程能力,他还专门从化工大学招了自动化方向的硕士,“研究的前沿需要博士生们,但同时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还需要另外的人来。”有了口碑,张振涛在与企业谈合作时有更多底气,“提前谈好时间节点,把所有风险都共同分析规避好,之后就顺利推进。”与企业沟通,他一直都很顺利,“因为买我们技术的合作伙伴都挣到了钱。”
张振涛的热泵技术能用在烟草、粮食、药材等的干燥、污泥干化和废水处理以及工艺蒸发、制药的浓缩结晶上。如今,这几个方向都有了成熟的产业化项目,办公室里找他合作的机构越来越多,国庆期间,张振涛正在休假,一家企业找上了他,做废水处理系统,还在休假的他马不停蹄就赶过去。
现在,张振涛越来越忙不过来了,每周找他合作的企业就有两三家。产业化道路,他走得愈发熟门熟路。
论文写在大地上
尽管张振涛所在的课题组如今从不缺千万级的合作项目,但他的团队还要做科技援疆的不少工作。和新疆农科院加工所合作时,他们努力从仅有的一点课题经费中抠出了两三万块钱,仅仅够两三次南疆短差,但张振涛团队还是坚持合作,一起申报课题、完成课题。前几年张振涛团队和吐鲁番设施农业示范园、煤炭研究所、农科院加工所、生物质能源所合作申报课题,为他们做技术支持。“该情怀就得有情怀。科技援疆是中国科学院的社会责任,有些合作不能图钱。”
15年元旦前夕,南疆暴力恐袭频发,农科院加工所所长亲自陪同张振涛团队实地考察,驱车上千公里,跑遍南疆喀什、和田的多个县区,夜宿一个又一个没有一个汉族人的维族村,昼起调研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技术需求。在新疆的不少林果产区,都留下张振涛团队的足迹。他们在喀什、和田这些地方做枣、小白杏的烘干;在巴州、阿勒泰做黑枸杞的烘干。“西北地区作为林果最大的产区,科学院不去作支撑,谁去做?”
说起如今国家鼓励的离岗创业政策,张振涛对自己的情况估量得清楚,在企业呆过多年,他清晰地知道企业经营过程中研究人员的优劣势。40岁回归科研,张振涛已经把挣钱放在第二位了,在他看来,做研究的时候对社会的贡献不一定是做公司。目前,他们团队已经支持了从世界500强的日本松下到初创中小企业共十几家公司的热泵干燥和蒸发浓缩技术发展,既能够有精力做自己的事情,还能支撑着那些企业往前走,“我们团队所做的贡献比自己办公司还要大。”
科研与产业化,张振涛一直都是“两条腿走路”。“论文要写在大地上,作为应用背景的热力过程节能研究的东西不但要有论文,更要真正对社会产生价值,实现科研成果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为绿色发展做出贡献。”张振涛希望,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能够在热泵技术之外还有更新的成果,对社会发展做更多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