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新时代:文学更加神圣

发布时间:2018-02-23  来源:民进吉林省委会

放大

缩小

  一岁一枯荣,2017年和2018年击鼓传花般自然而贴切地连接到了一起。进入新时代,当然要有新风貌,就是要在充分认识新时代特质的基础上,让文学焕发出新的精神风采,突然想起著名作家陈忠实那句名言:“文学依然神圣”。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痛苦之极的鲁迅曾这样长叹。与鲁迅相比,我们何其幸运,躬逢盛世,只管在文学的田地里快乐地耕耘,种植梦想,民主与自由的风荡涤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任务非常明确——保留文学物种。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曾写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大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汪曾祺也说过:“文学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文学虽然不能生产粮食,不能盖高楼大厦,但能润物细无声地改变公民的品行,抚慰和温暖心灵的伤痛,让人性更美好,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文学就是防止世人都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学。国防大学教授刘明福在他出版的《中国梦》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不解决好中国信仰的问题,那么你就很难在竞争中得到金牌。因为信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的灵魂。”文学信仰对一个作家同等重要,如何在乱花迷眼、万象辐辏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祛浮躁、降虚火、练内功成为考量作家优秀与否的标准。一个称职的作家应该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正确的创作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文学创作好比种庄稼,有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的则欠收,甚至颗粒无收。刨除自然条件,方法及勤劳与否至关重要,创作的情形与作品的成色,是衡量作家成长与进步的最好佐证。

  我下过井,对煤矿情有独钟,并努力做一个煤矿的“言说者”。文学创作如同煤矿的开采,打眼放炮后攒出的有煤炭,有矸石,良莠不齐,关键要有一双慧眼。正如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生必有灭一样,煤矿的遗迹将随着工业革命的消亡也会了无痕迹,我的责任是尽可能延续这一过程,并力争让“煤城往事”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以至“怆然而涕下”。煤矿的明天必定沦落为废墟之美,俨如古罗马斗兽场,区别是一个地上一个地下,如何培养人们对废墟的审美意识,积极保护煤矿的废墟,补上废墟文化和废墟美学阙如这一课,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与担当。

  辽源因煤立市,乌金一度成为辽源的符号和图腾,但随着资源枯竭的临近,曾经的荣光黯然失色,转身后的辽源与煤炭依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临花自照,遥遥相望的状态。我的非虚构长篇散文写作,从宏观着眼,微观落笔,就是翻捡和捋顺辽源昨天的来龙去脉,让渐趋模糊的历史增加清晰度,每一独立成篇的散文都是一粒珍珠,用时光这根线连缀起来,就是一条完整的项链,上面映现的娑婆世相与故事肌理,正是辽源的前世。因为历史的真相经常需要借助于文学的真实来表述,文学也有义务成为历史的鲜活注脚。

  当辽源历史被我的笔锋挑开一角的时候,蓦然发现,这座百年小城承载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历史当然需要记录,罪行当然需要清算,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探究是历史为何会出现矿工墓。对辽源这部苦难志的书写,每一篇都含有一份对于历史的探究意味,甚或以一种近乎“考古式”的审慎态度,形成了对一座城市前世的刻写,也成为对那群身处井下,被历史有意无意遮蔽,又在时间的烟尘中湮灭的矿工的再挖掘,让自己的作品具备更多的质感和深度,让自己的文字尽量展示出非凡的洞察力,不断尝试和接近,接近我笔下的真实,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挖掘出被遗忘的事情,连接起被切断的事件”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职责。对东北沦陷时期西安煤矿的非虚构系列抒写,坚持文学性、思想性和文献性统一,力争为时代留下一部信史。80多年前的苦难岁月渐行渐远,历史深处传来的不止是一声叹息。铭记辽源苦难的过去,反刍日寇留给这座城市无法抹去的记忆与伤痛,“静思往事,如在眼底”。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一个个细节里,我的写作就是挖掘出这些细节,还历史本来面目,让后人记住黑暗和罪恶并远离,使每一篇作品都具备信史品质。

  这部长篇非虚构散文,书写的疆域正在逐渐被拓宽,触角正在进一步延伸,看似形虽“散”去,实则神却依然聚集,每一个独立成篇的个体都从一个基点荡漾开去,扩散成一环套一环的涟漪,映现出历史的波光,通过一幅幅近代矿山“浮世绘”,既是对辽源人集体性格的记录,也是对辽源近代历史的记录。作为一个冷静的历史叙述者,去探寻隐藏在历史兴衰成败秘密中的一个个断层,为辽源这座城市留下一部“史记”,鉴古烛今,警钟长鸣,更好地面向未来。

  毋庸置疑,新时代的文学会更加神圣,我与文学的厮守必将伴随终身,相看两不厌。立春快到了,我似乎已嗅到了泥土散发出的芳香,为了秋后粮仓的丰足,我已兴奋地举起了文学的镢头。

  (作者系民进辽源市委会原副主委本文刊发于2018年2月1日《吉林日报·东北风》)

作者:王德林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