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兆林:裕河之行
下车撑起雨伞环视了一下这个地方,湿漉漉的街道,崭新的楼房,岔路口矗立着一座基座上镌刻着《裕河赋》的巨型茶壶雕塑,一条水泥路通向村庄,一条水泥路通向远方。远远看去,灰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恰是一枚飘落在塬掌上的巨型枫叶,街道布局整齐划一,建筑一律的川北民居风格,街道两边住户门前多摆放着常青树、绣球等盆景盆花,古朴典雅,安然恬静,让人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我抬头一看,一个“裕河特色农家”的招牌跃入眼帘。我提着包走了进去,问了一位正在院落内水龙头洗菜的人,做了碗肉丝面吃。在这家名叫“裕河特色农家”餐馆用过晚餐后,我借着街道上的太阳能路灯的光亮在细雨中沿着靠河边一条水泥路而行,在夜色里见到了裕河中心小学、裕河村官特产店、信用社、没有大门和围墙的裕河乡政府、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行至爬坡的路段没有灯光了就折返回来。
沿路返回走进裕河特色农家,回到房间休息尚早,正在六神无注之时,提前通过我市著名的女诗人王瑞玉介绍联系的、从未谋面的裕河中心小学的李守忠老师来到我房间叙聊,他给我详细地介绍着裕河的历史和现状,描绘着裕河近些年来的发展历程、前景和美好未来,我的情绪完全被他精彩的讲述所感染,不时让我情不自禁的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他说:“过了的那些年月,来裕河一趟真的不容易,没有路可走,也不通汽车,行走靠两条腿翻山越岭硬走,往返需要两三天的时间哩,人们就与这个远地方很少来往。地理位置偏僻,深居大山深沟,村民居住是相当的分散,进乡进村的道路是很难走的,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干部和群众条件是相当的艰苦,干部职工一年半载只能回一趟家,村民们一年半载也只能翻山越岭到武都办事或赶集”。“村社和农户常年大都生活居住在裕河两岸的深山老林中,地方是武都区最穷、生活条件最差的,出门就看山,走路要一天,人居住分散,大都住在山顶或半山腰,这里的群众生活太苦了。这里是古老而盛密的深山老林,有七沟八梁几面坡之称,常常有野兽出没,人走在山林稍有不慎一旦碰上老熊就命归黄泉了,真让人毛骨悚然。前些年由于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生产力落后,农耕方式原始,距武都城只有100多公里路程,走一回单趟得花七八个小时,当地的农特产品运输不出去,现代文明走不进来,真成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群众捧着‘金碗’受穷”。通过他的讲述,让我对裕河这个山乡初步有了这么一个印象:偏僻边远,穷山恶水,贫困落后。听着李守忠老师对裕河昔日的一往神情的回忆和栩栩如生的描述,我才对裕河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得知我此时所在的赵钱坝村,是裕河乡中心地方,全乡10个村,34个村民小组,约有4800多人口,赵钱坝、凤屏村、梨树坪、庙坝村、阳坝村、苦竹园、余家湾、唐坝村、孙家湾村、范家坪村。进入新世纪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民意聚民力,按照“生态兴乡、产业富民、劳务增收”的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扶持引导群众规模性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等农特产业和大鲵养殖业,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动 “美丽乡村”的靓丽崛起。尤其是“五阳”公路的贯通,更是打通了裕河乃至全陇南的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大动脉,圆了裕河人畅行世界的百年梦,彻底终结了“蜀道难”的历史。
第二天天气仍未放晴,撑起雨伞沿着一条街道而行,爬坡,走过一个山弯,来到一个山梁上,拍了些照片。沿着山边一条水泥路走到村庄,已到吃早点的时候了,来到靠山边街道的一家经营稀饭、面皮、包子的小饭馆吃早点,要了一碗面皮和酸菜汤。期间,与这家女主人聊聊裕河的一些情况。她家的饭馆开张营业时间不长,也才一年多时间。家里5口人,儿女都在大山外面做事。家里只有她和丈夫经营饭馆。丈夫姓杨,是你们康县阳坝人,以前在阳坝多试站学习过食用菌技术,当个两三年工人,来裕河搞食用菌栽培技术,就在我家上门做了女婿。我家原来在这条河下面的一个大山里头,走赵钱坝这儿一趟需用一整天时间,是两年前从那个山村迁移到这赵钱坝村上修房居住的。说起裕河旅游的事,她说,前些年因路不通,来这里旅游的人很少,五阳路修通后,班车和私家车往返这里,来这里旅游的人就多了,尤其是春夏时期特别多。去年“五一”假期,来裕河旅游的人特别多,旅店饭馆爆满,来她的饭馆吃饭的人很多,屋里坐满后,有的站在门前走廊上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