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郭永军: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光照时代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随想录

发布时间:2018-11-06  来源:民进山东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改革开放属于发展的范畴。发展有许多层面的问题,如“发展是什么”“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改革开放说到底是一种发展路径,属于“如何发展”这一层面的问题。只有当发展的号角吹响,才会告别保守、僵化走向改革、搞活,告别封闭走向开放。改革和开放是我国发展前进的两条腿,正是在这两者互为支点、相生相长的交替运动中,形成我们走向兴盛的远大途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华民族经历40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精神面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是形成了改革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40年一路走来,一言以蔽之,都是“绝地求生”,都是处在艰难困境“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想当年“文革”结束时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沿,于是有了拨乱反正,而这正是改革的先导。当时农村人民公社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于是有了发端于安徽小岗村的农村改革。后来的国企改革、市场体制改革等等以至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无一不是“倒逼式改革”。每场改革都是一场硬仗,都凝聚着艰辛的努力、体现着一股非凡的精神。

  改革首先体现的是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改革,意味着为了发展而锐意进取,面临再大的艰难险阻也不回避、不退却、不低头,有条不紊地创造性地把一个个困难克服、把一层层的矛盾化解、把一堆堆问题解决。所以这背后又是对人民的责任、对国家振兴发展的追求。不思进取、敷衍塞责、见着困难躲着走、见着问题能拖就拖的混子、懒汉、滑头、“官油子”、政治上的庸人是不会积极改革的。

  改革还体现着创新精神。改革属于创新的范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观念创新、工作创新等。创新精神又表现为善于探索、勇于超越、敢为人先等。概而言之,改革精神的实质就是“闯”与“创”。

  4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的过程。建国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我们基本处于“被封闭”状态。只是到了与美国等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我们才真正具备对外开放的环境。从最初的出访考察、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外贸、互派留学,到加入WTO、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全方位的开展交流合作,到今天的继续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步伐越走越坚实,开放的观念越来越牢固。

  人们在开放实践中越来越认识到开放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即是开放,任何生命都是通过与外部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而实现新陈代谢,实现成长、发展,这种开放、流动一旦完结即是意味着生命的死亡。一棵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开放的意义不仅在于向外部世界学习和引进,还在于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实现高质量的资源配置,在汹涌澎湃的国际潮流中乘势借力,在相互交流、激荡、融合中实现发展与提高,更在于打开发展的视野,获得发展的外部参照,把自己放到世界发展的宏大格局中去把握,避免坐井观天,敝帚自珍。理解了开放的意义,我们就会领会到开放是一种智慧,一种发展的智慧。

  开放和改革一样体现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体现着对发展、振兴的追求。同时也体现着一种开明精神,具体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包容的胸怀、尊重的态度、理性的姿态、互利共赢的理念等。一个夜郎自大、愚昧狭隘的人是很难跟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一个国家、民族亦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崇洋媚外是影响对外开放的两大“负能量”。开放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智慧、胆识、能力,是一个包括相应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在内的有机系统。将开放进行到底,必须形成对开放的高度自觉,把开放精神总结好、发扬好。

  改革开放精神在中华大地深深扎根,蔚然成林,这是彪炳中华文化史册的大事件。中华文化因之而实现整体性结构优化和现代转型,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由此而更加生机勃发、元气充沛。

  记得上世纪80年代学术界曾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传统文化是重协调、轻进取,重秩序、轻发展,重伦理、轻功利,不患寡而患不均。认为这既是我们有别西方文化的特点,也是我们文化上的缺点。那么,如何看待这种观点呢?

  近年来网络上曾盛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对中国神话故事的解读。他对比西方神话,从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中国神话故事中概括出中华民族的特征和精神信仰,这就是勇于抗争、坚韧不拔、英勇不屈,认为正是这种精神让中华民族屹立至今。其实,没有西方文化对比我们也能从这些战天斗地的神话故事概括出其精神内涵,只是我们一般对此忽略了而已。哈佛教授的概括是有道理的。中华文化既强调自强不息,又讲究厚德载物,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华民族从根上并不缺乏勇于抗争、积极进取的文化基因,只是在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没有得到发扬光大,甚至受到抑制、处于沉睡状态。

  这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即是我国封建社会。那时小农经济把它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自然而然地投射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法社会也在时时处处弥漫着伦理本位、秩序至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封建意识形态更是把维护强化封建纲常秩序看得高于一切,在此文化生态下,开拓进取、创新、开放的文化自然难成气候。

  在今天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了。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直接带来改革开放的思维习惯和实践精神,而且还提供了新文化的经济基础。改革一开始时是零打碎敲、摸着石头过河,后来渐成体系,其核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经济上是围绕市场化展开的。市场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开放经济,市场主体的生命即在于不断开拓、创新和开放,这种经济在每日每时地大批地和自发地呼唤和激发着开拓、创新、开放的精神。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求解放、图富强、谋复兴,历尽各种艰难困苦,不屈不挠,慷慨悲歌,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积极进取的精神一以贯之,中国古老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这一个半多世纪得到了真正复活!时至今日,谁还敢说中华文化重协调、轻进取、缺乏阳刚之气?

作者:郭永军     责任编辑: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