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红:一条路,浓缩四十年
对于人生,40年几乎是半辈子,足够漫长。但放到时间或者历史的长河里,却只在须臾间。我们这代人最幸运的一件事,是在人生最壮美的年龄段恰好与一个大变革时代同步。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是幸运的。脱离了政治运动的漩涡,也没有过饥不果腹的痛苦,在小学时就赶上了改革开放,从此和祖国一起开始了这精彩的四十年。
九十年代初,我毕业分配到淮南,在这里工作生活,还有幸成为了民进组织中的一员。在近三十年的岁月里,我再次见证和参与了淮南这座城市的变迁。
那时候的洞山中路刚修建好没有多久,宽阔的马路笔直地伸向远方。那个时候的大路上,车辆很稀少,平板车,三轮车,自行车,偶尔几辆长长的公交车……尤其是到晚上六七点后,公交车停运后,整个马路上几乎可以进行马拉松比赛。清楚地记得,有次有个同学从田家庵街里来拜访,结果晚上九点多多回去的时候就找不到车子,然后走路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家里。
三十年后,这条大路依然是淮南市最主要的市区干线,沟通着山北老城区和山南新区,连接市内东西南北。今天这条大路上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繁忙依旧,五十年不过时,当时的设计者是多么有远见。正是这条路,在每年的豆腐文化节的时候,张灯结彩,车水马龙,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成为淮南市对外开放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而这条路,从最开始的石渣路到水泥路,到现在的沥青路,从两车道到四车道变成现在的六车道到八车道,道路越来越宽阔,街道面貌越来越干净,街口红绿灯也越来越多,旁边的花草树木也越来越茂盛……她在见证着淮南这座五彩城市的日新月异,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富强。
这条道路,还亲眼目睹了这三十年公共交通工具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淮南城市交通功能得到显著提升。居民出行使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从最早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发展到家用汽车;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也从最初的公交车、普通客车、火车,发展到广为人们接受的出租车、豪华大巴、空调快客和飞机。
到了今天,随着共享经济的盛行,在淮南的街头巷尾,还到处可以见到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共享单车,淮南人亲切地称他们为“淮小绿”,她已经在这个城市安家落户,开花结果。成为市民的好朋友。
在这条城市的主干道两边,到处是高楼林立。从前低矮整齐划一的“火柴盒”、矮平房变成了高高矮矮、参差不齐却又错落有致的楼群,传统的,现代的,东西方融合的……交相辉映,犹如一首首凝固的音乐。在山南新区,一座黑色的钢琴房和白色的小提琴建筑,已经成为新淮南标志性的名片。
放眼百里煤城的新老城区、近郊,大规模如火如荼的旧城改造民生工程和新建、改扩建的城市基础设施相互辉映,舒展延伸,构建了未来“宜居、宜游、宜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新框架。从平房到楼房,从筒子楼到一屋一厨,从大杂院到住宅小区,从福利房再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十多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百平方米的居室——房子,已成为四十年来我们告别旧生活走进新时代的重要见证。……
四十年,变化太大,大到天壤之别;四十年,变化太多,多得数不胜数。我们骄傲,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我们骄傲,我们将见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这是一条改革之路,这是一条通向富裕的康庄大道,这是一条振兴中华的复兴之路!我们淮南民进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正在用汗水和智慧耕耘这块古老的土地,让她更加美丽,更加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