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平:成全更加美好教育事业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已达世界中上水平,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都超过中高收入国家5-6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之初读大学乃至上高中都属高不可攀的“精英教育”,而现在大多数省市都成了“大众教育”“普及教育”,这个变化是巨大的、革命性的。
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的洪流中,一批脚踏实地、追求卓越的中小学名校、优质学校得以涌现,他们不断加大对教育规律的深度把握,对育人工作的深度思考和实践,始终冲在潮头浪尖,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高品质的能引领发展的思想结晶和实践成果,无愧于教育领域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开拓者、先行者称号。我所在的镇海中学扎根于户籍人口仅为23万的滨海小城,在过去40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通过不懈努力,办学成果和办学水平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实现了从区域名校到全国名校的跨越。
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还深刻地影响了无数国人的前途命运。就我个人而言也是如此。1977年,初中毕业的我借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东风,考上了慈溪师范学校,中师毕业被分配到镇海县临江中学从事化学教学工作。从此,我一直奋斗在家乡镇海的教育战线上,期间还有幸两次脱产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到如今,我担任镇海中学校长已经整整18年了。
我常常在想,如我这般农村出身的60后、70后甚至80后,没有任何显赫社会资源,基本的人生轨迹就是勤奋学习,改变命运的有力武器正是学校教育。2012年,我将“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确定为镇海中学庄严的办学立场,并且为这种“成全”注入更为丰富、科学、深刻的内涵,不仅要成全高分,更要成全高素质,成全一个个美好的人。为此,近年来我们在深化课改和适应“新高考”过程中不断拓展学校教育的丰富内涵,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和行为体系,不断完善“高水平基础+高水平差异发展”学校课程体系,不断拓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时空,不断加强对校内外资源的开拓和整合,藉此营造和谐的学校教育教学生态,创造良好的师生校园生活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在实现优质教育全覆盖过程中,除了政府发力,基层学校特别是一些中小学名校也是可以勇挑重担、大有作为的。事实上,它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多年来,我校就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辐射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与共享,在省内外十多个地区以建立分校、蹲点培训、支教送教、课程共建共享以及出版书籍、教师培训、会议研讨、交流考察等形式大力开展教育帮扶、推动共同发展,提升了一批薄弱校、后进校或新建校的办学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系浙江省委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