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张林:记录改革风姿 铭记自强不息

发布时间:2018-11-08  来源:民进江苏省委会

放大

缩小

  改革开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已然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挥别昔日中国的陈旧,浩荡四十年的改革史诗,我们记录了百卉千葩的万象更新,也时刻铭记改革岁月中奋斗不息的自强之歌。在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我谨以一名记者的姿态,歌颂其先驱意义,敬畏其丰厚成果,弘扬其不朽情怀!

  我是一名民生记者,刚开始从业于《江南时报》的时候年仅二十出头,对于外界的一切还处于认知匮乏的阶段,只记得那时候全国各族人民都大步伐迈向小康生活,北京进入了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冲刺关键期,香港回归十周年展露了更加朝气蓬勃的发展态势,中国确立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宏伟目标……万象更新,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可作为一名青年人,那时候的我只知祖国日益强大,却从未思考过这强大背后的真实力量,直到从事了民生记者这一职业,我才一点点解开了发展面前的神秘面纱,读懂了改革开放的价值所在。

  民生记者平时的工作大多数要接触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从事的是“接地气”的一线工作,需要理性的头脑,不能带着主管情绪观察,在保留客观真实的同时,还要有足够的人情味儿……采访基层,看看大伙儿靠什么获取经济来源,老百姓的收入和居住环境怎么样,医疗卫生条件和子女教育工作如何……工作内容既琐碎又充满意义。因为长年累月的采访记载,沉淀下了诸多宝贵材料,作为改革开放历史的一双眼睛,民生记者必须看向时代的鲜活之处,才能不断提醒自己身为记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从来不缺敢闯敢试的勇气和魄力,始终朝着改革主攻方向,不断“跨栏”“过坎”。尤其是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开始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在深入推进工作的同时,加速了周边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步伐,其中原本拥有近五千户人口的九个自然村与近八千人的外来人口汇集成了一个社区,这就是我工作过程中常常到访之地——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泽社区,也正是这个由村落拼凑改建的集体住宅社区,在2012年荣获了首届苏州工业园区幸福社区的称号。

  从社区建设前动迁、到落成后关系融合和各项民生工作开展,走在最前头的始终是社区领导班子,他们常常把改革开放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拿出来用以“找灵感,找方法”,但很多工作在实施的前期阶段,社区群众并不能完全给予理解和支持,导致他们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障碍和问题,甚至有的人认为改革开放的思想已经过时,再解放思想也不能改变从农村到社区的“换汤不换药”,也不能从头到尾脱掉大家的“农民帽”。

  但是,淞泽社区的领导班子没有气馁,他们经常就城镇化建设及民生问题进行讨论,碰撞出了许多新的火花。结合改革开放的创新思想,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利用老观念里的“农民帽”作为切入点,从“解决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融洽社区关系”到“打造农业示范基地”,社区不仅没有因为社区化进程使农民脱产,还解决了大批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了地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农业示范基地为模本,又衍生了生态餐厅、合作社等创新模式,让社区居民在参与到新型、时代特色的行业中得到了别样的满足感和自信心。除此之外,以社区良好的配套实施为基础,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社区专题活动,健身氛围与娱乐休闲氛围逐渐浓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我在社区的采访工作也不再局限于早期围绕着领导班子议事的题目,细致到了社区群众之间。

  改革开放四十年,淞泽社区的领导班子把解放思想的精神切实落到了实处,以民生问题为基点,不断用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实践为人们谋了福利。社区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心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早前破旧负债的农村生活已随着现代的幸福节奏逐渐远去,那些忘却改革开放政策的人们也从它的发展进程中获益颇多而后觉伟大。民生根本在于使人无忧自在地享受奋斗,改革开放烙印下来的,是“富裕、活力、幸福”的民生代名词,更是坚持正确思想领导、坚持创新的必然性。

  淞泽社区的变迁作为改革开放之城镇化发展的其中一章,让我感触颇深。曾经我以为改革开放的大旗不是用来高挂的、是用来解决民生问题的,而在记者岗位上见证了许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后,我的思想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如今的认知视角里我发觉了新的思想源泉:改革开放的旗帜应该、也必须高高伫立,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时刻保持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奋斗精神,才能契而不舍坚持一份团结共进的信念和决绝。

  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实现国强民富的“强心剂”,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成果之丰厚,意义之深远,都让我们倍感荣光。改革开放四十年,望我们铭记奋斗,不惧前路,恪守自强心,实现中国梦!

  (作者系民进苏州市委会社法委副主任)

作者:张林     责任编辑:谷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