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历尽风霜改革史 朝阳终照万丈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就像苏北低矮的砖瓦平房四周散发开来的灰色,在一个未知的过渡地带等待着某种抽丝剥茧的蜕变,等待有光芒的祥和与温暖从周身涌来,好让这片泱泱大国之上的人们,把日子过得好些,再好些……
1981年,我出生于苏北农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与1981的数字相比,我从小便记住了大人们口口相传的“1978”。那一年的中国走上了崭新的发展道路,一个伟大的“改革开放”局面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渗透。尽管我与那之前的世界未曾谋面,但我的童年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孩子们一样,也是把欢笑洒在了手工玩具和农忙时追捕蜻蜓的乐趣上,斜挎的军绿色书包总是小得遮不住课本和铅笔头,父母那代人更是硬生生被地里的庄稼捆住了手脚,连盛名远播且在省内的苏州园林也都是偶尔从城里人的谈资中听闻,从未亲见。
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发展科教文卫……1978年的改革开放风潮涉及全方位,从沿海之地破釜而来。各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路中引入了新的发展模式,大批的人才流通,民生问题及相关政策导向也在日益完善发展。改革开放历经了40年,点点滴滴的变革,不仅在政策文书的字里行间,而且切切实实在我们每一个经历者的生活写照中,各行各业的人,都从生产生活中的各处细节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感受到了如今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感受到了祖国的魄力和坚持。
遇见更好的生活,想必就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的初衷和决心所在。40年来风雨兼程,在改革的摸索与阵痛中,全国一心,收获了诸多喜人成绩。改革的历史印迹就像血液一般,融入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任谁,都尝到了它带来的新鲜果实。从幼年的农村生活到步入江南读书,最后留在苏州参加工作,我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改革开放有力的见证和缩影。我时常以此感怀,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巨变,是多么来之不易,而我们又是何等庆幸。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改革开放的画卷,我谨记的,便是它如春风携雨般对广袤农村的润育。改革开放中,农民的变化是最大的,很多利好的农业政策使基层市场逐步放开了手脚更加灵活起来,废除农业税改立“补贴”,农产品产量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建完善,教育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农民不仅脱离了“上学难、看病难”的困境,而且早已跟上了时代步伐,跳着广场舞,玩转互联网。除了从事农业生产,国家鼓励农民副业增收,有人“下海”经商做起了农副产品经营,有人引进了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作物,许多政府牵头的乡镇企业也把腹地转移到了农村,农民家庭可以按需分置劳动力协调农忙和置业问题,少数出色的民办作坊、工厂,现如今已经成了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本地就业的主力军。40年的改革之路,农民们享受的变革成果并不仅仅停步于经济层面,精神生活的丰富也成了新农村的一大主题。2018年,农民有了自己的节庆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家生活的干劲就更足了!从羡慕村上的“万元户”,到砖瓦土墙晋升为现代化小区模样的村落,家家户户都能幸福安稳,农民勤劳的双手终于依托改革开放的浪潮,掌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发展是我国改革开实施的重点方向,这不仅仅是关系民生大计的问题,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40年,农村的改革之路经历了探索、城乡互动、全面推进、城乡统筹以及全面深化的五大阶段,始终坚持解放劳动力、发展劳动力的根本方向,从物质基础的层面上深入改革、破除历史遗留问题,带领农民走向时代新生活。实际上,农民的梦想并不能够完完全全实现,因为这些梦想将伴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发展、深化而有所升级,最终落脚于实现近7亿农民的梦想、实现每一个公民的中国梦!
经久以来,改革开放在一代代人的延续中得到了数不清的成果验证,在新时代,我们的国家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发展机遇,40年艰辛路,时刻提醒我们要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断创新思想、创新方法论,解决发展道路中的阻碍和困难,用更加自信、平和的姿态迎接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说,“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成果如旧物,陈旧之物总易使人生恋,而迎接变革更引人跃跃欲试。改革开放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蜕变之路,人人都在它无限的照耀下找到了更好的自己,以改革开放40周年记题,感恩我们不息奋斗的攀登,盼祖国昌盛,民生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