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翠玲:我与中轴线的故事
我是1950年生人,应该与新中国是同龄人,目睹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见证了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就越发珍惜眼前的生活;看到了食住行的变化,越发知道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的家住在北京南部郊区,正好是位于南中轴路上,距离天安门有30多公里。那时候,我觉得天安门距离我们很遥远,只能是通过广播知道天安门的宏伟,鼓楼的悠久。我是家里的长女,家中有多个孩子,现在回忆起来基本没有童年。记得有一次搬家,到了晚上还有少量的东西需要搬运,那个冬天的夜晚让我记忆深刻,那时根本没有贵重的家用电器——手电,没有手套,我只有用小手拿着油灯走在雪地里,手冻得通红,油撒下来,热乎乎的,但手渐渐没有了知觉。等母亲看到的时候,已经快冻僵了,马上用雪搓了好久,才缓过来。那样的夜晚,弟妹们可以在屋里取暖,仅有8岁的我是要干家务的,正值数九寒天,没有羽绒服,只有一个棉袄,那种冷仿佛进入骨髓。
那样的年景,我们每天吃的都是玉米面菜团子、咸菜,从广播里听说天桥的大碗茶,不知道是何种滋味;远一点距离出行,坐的是马车;穿的棉袄,到春天,将棉花取出,变成了夹袄;住的是平房,一屋两个炕,孩子们可以跳来跳去,窗户很小,但很漏风。秋收或家里忙的时候,不能上学,要在家里照看刚牙牙学语的弟弟妹妹。唯一盼望的是过年,那样可以吃上饺子和大肉。
青年的时候,更需要帮助爸妈做家务,无穷无尽的棉袄需要拆洗,数不胜数的庄稼活需要去做,每到夏天,适逢旱季,晚上要挑几十担的水浇地。那时大家吃的是供应粮,每个人定额三十斤左右,有细粮,如白面、大米;有粗粮,如高粱、玉米。家中的孩子太多了,因为没有油水,食量又大得惊人,只有将细粮换成粗粮,争取多上几斤。不过,靠着全家省吃俭用2年,攒钱买了个自行车,飞鸽牌的。有一次,家里需要到城里看望病人,母亲让我去,仿佛这是最荣耀的工作,因为我最大,也只有我最称职。骑着自行车,飞驰在马路上,路不是很宽,也很不平,但是不影响我离开家门的兴奋,没有学业,没有家务,有的是两边大树上的小鸟陪伴着我,分享着我的喜悦。看完病人,饶了个道,打听很多次,找到了天安门。那一瞬间,顿时感觉自己伟大了起来,距离毛主席更近了,感觉自己的心脏快跳出来了,红墙、青瓦,宽敞的广场,足以满足我的好奇心。
改革开放以后,感觉大家都富裕了,我作为老师,同时教语文、数学。但是,晚上我会偷偷地接点儿私活,帮助人家做西服,能挣很多的钱。那个年代,不知道辛苦,两个孩子都是自己带大的,还要在寒暑假帮妈妈做棉袄、棉裤。但是生活没有压垮我,用攒下来的钱,要带孩子坐公交车多去城里转转,让他们从小就能看到宏伟的天安门、故宫、正阳门,让他们感受一下中国历史的沉淀。现在回忆起来,早早带着孩子们出发了,坐着公交车,带着面包,下午发返回来的时候,大人孩子都疲惫地在车上睡着了。
时间过得太快,转眼退休了。为帮助孩子,在天坛附近租下了一个摊位,做起了我不熟悉的服装生意。但是,工作之余,我和老伴去天桥、前门遛弯已经是常事儿了。两个儿子都还算优秀,做生意红火,做IT风生水起,我们老夫妻不用再操劳了,开始享受自己晚年的生活。
我又搬回了老宅子,厌倦了楼房生活的封闭,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嘈杂,厌倦了饭店食物的油腻。回到魏善庄镇,现在的南城空前繁荣,南中轴路通了,公路平坦、宽阔,开车到天安门,用导航只有半个小时。正赶上,2016年在这里召开月季大会,据说这是全球月季界的最高盛会。我被选为月季大会的志愿者,还参与在微信上投票,选出吉祥物等工作。
退休后的生活,自在了许多,时间完全自己支配。了解到个别贫困学生的处境,我和民进的会员们,积极地送衣送物,帮助孩子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给孩子送来温暖。我带贫困学生去了故宫,发现故宫大变样了,租一个旅游讲解器,走到一个景点,自动地解说景点的历史和来历。小小的物件儿,竟有这么多的功能,仿佛是一个语音的百科词典。
到了冬季,我和老伴儿坐着飞机,到海南三亚过冬,那里的气候更加怡人,食物也更加清淡。在这里,可以穿着裙子,可以随时下海,随时钓鱼。孙子们说:您这生活半径,从北京的中轴线,延伸到中国的中轴线了。
回想一下,六十多年,也是弹指一挥间。国家变化太大了,从原来的物质匮乏,到今日的物质过剩;从无法吃饱,到想办法吃好,再到想办法吃精吃少。现在的孩子无法见证我们的人生轨迹,理解我们的人生体会。这六十年来,食住行、游购娱的变化,让我们怎能不自豪的慨叹。六十年前,去前门、鼓楼是奢侈,六十年后,将中轴线延长到海南,这是历史的变迁,是时代的变迁。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踏上新征程,是幸福,是幸运。
我见证了中轴线的延伸,也见证了祖国的富强。
(作者系大兴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