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霞:我们的幸福
从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改革开放”政策,距离现在已经四十年了,在这四十年里,整个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改革开放本就是针对经济领域提出的一个经济政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好了经济,我们的政治、文化、军事才能有所提升和进步,不是吗?作为一名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更是关注,纵观这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在教育文化领域进行的改革也是十分的震撼人心,令人欣慰。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那一年,也就是一九七七年,那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年。那一年的八月四日至八日,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三十多位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八月六日下午,会议讨论的重点转移到高校招生这个热点问题。当时中央就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恢复高考。就在同一年的九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正式宣布了这个伟大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消息。这是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经过各大媒体的竞相宣传报道,全国上下沸腾了!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七七年和七八年的高考,但在有关资料中也能感受到当时那些知识分子的喜悦和激动,真的是“知识改变命运”!且只有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这些青年们更是争分夺秒的学习,历史学家雷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北大教授陈平原等人勤奋刻苦学习的事迹至今还被记录着,令人难以忘怀。
如果说恢复高考是当时知识分子的春天,那么“希望工程”则是贫困山区儿童的春天。大家还记得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吗?那是在一九九二的一天,一位记者在大别山考察时拍摄的一张照片,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盯着前面的黑板,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这是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每天为了来学校上课,不远千里,走山路、过水库,从未迟到。这是什么?这是对知识的热爱,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在那么偏僻的山区,倘若没有“希望工程”的扶持,那里的孩子只能继承父辈家业,一代一代做着永远做不完的农活,永远走不出这座大山。是“希望工程”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机会。从最初的希望工程,到现如今的公益支教,可以看出我们国家越来越多人注重乡村儿童的教育状况,也越来越多人愿意献身我们的教育事业,着实令人欣慰、感动。
当然,希望工程的成功实行也离不开我们国家制定的《义务教育法》。我国早在一九八六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当时由于各种原因,该法令并不完善,直至二零零六年,才逐步趋于完善。我们都享受过这样的待遇,从此读书再也不用发愁,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我真正切身体验过的最好的教育政策了,希望我们的祖国可以更加繁荣昌盛,为我们的教育提供更多的优质条件。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经济上的巨大变化,带来了教育的普及与现代化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作为一名教师能与教育事业同发展,与改革开放共成长,我是幸运的,我是幸福的,我们都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