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莹莹:深二代——我们共同的名字
80后的我们和这座城市一起,踏进了而立的门槛,一刻不停地奔向不惑之年。我们的父辈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在这里劳动、创造、成家、立业,于是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深二代。
改革开放前,对岸香港灯花璀璨、一片繁荣,商品丰富、文化发达,童年时代的我们,每天放学后收看的是香港电视节目,逢年过节则期盼着香港的亲友带回各种新鲜玩意。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后,港府便积极推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即中文、英文、粤语、英语和普通话。一岸之隔的深圳不落人后,积极普及英语教育,于全国率先制定本地英语教材,更结合高交会、大运会等全城盛事掀起一阵阵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日常学习生活情景令我们自如地使用两文四语,是的,那个年代的我们虽然在深圳出生、成长,但我们依然会说家乡方言,潮州话、客家话、湖南话、四川话、东北话……几十年过去了,本土语言、家乡方言却随着时间流逝、时代进步正逐渐消逝。
深圳书城、少年宫、文化宫、大剧院……这些现在看来已经不够时尚大气的建筑为今天的文学之城、图书馆之城、全民阅读书写文化建设铺垫了厚实的基础,更是我们集体回忆。少年时代的我们,流连在书香乐韵之所,手中捧着的有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国内外最新报章杂志,也有深圳本土文学作品,深圳青年作品《花季雨季》更是开创了青年创作风潮,成为了一代人的经典读物。
四大名校、深圳大学、深职院像一张硕大的底网,或松或紧地连接着我们每一个人,相比于内地升学压力,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这代人更丰富的资讯、更开阔的视野、更宽广的平台以及更多选择的自由。除了市内升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出国留学,到学成毕业后的创业创新,都是这一代人的可选项。与生俱来的不循规蹈矩、不迷信权威的特质使得我们更勇于、也更乐于“折腾”,走自己想走的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深圳校友这个同心圆便可将所有深二代连接在一起,无论是就业创业、海外深造,还是承继事业,不管身处祖国何处疆域,还是海外远洋,一个学校,甚至一位老师、同学的名字都能迅速消除初相识的隔阂、增进合作的互信。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这既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宣传语,也是一句真实生动的社会写照。深圳是一座志愿者之城、大爱之城,不分男女老幼、不管籍贯东西、不论身家背景,这里的人们都深深热爱着这座城市,心甘情愿地为这座城市付出。而我们这代人以深圳为第一故乡,以深圳为家,更是关心社会事务,敢于发声,勤于实务。青少年时代的我们便热衷于投身社会志愿服务与社区公益活动,早年的官方数据便显示,每四个中学生当中就有一名注册义工。投身社会后,更多的深二代还会用组建社会组织、加入政府机关、打造自己商业王国等方式在各行各业参与公众事务,共同经营我们的美好家园。
最初代的深二代已经开始把故事讲给了深三代,而新生代的深二代比我们更懂生活,也更有想法和行动。此后的三代、四代、乃至代代深圳人将在这篇热土上,书写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故事,谱写更好更绚丽美妙的乐章。
大美深圳,我的家。大爱深圳,二代人。
(作者系民进深圳市委大鹏支部会员。深圳市大鹏新区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指挥部办公室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