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清:八张照片的回忆
回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在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党掌握了拨乱反正的主动权,有步骤地解决了建国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使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出现了很好的形势。
改革开放初期,是我的学习生活时期。60年代,我出生在铜茨乡的一个偏僻小山村,通家的路全是小路,家里没有电灯,只能用煤油灯,为了节约煤油,天黑尽就睡。吃的是随着季节吃,玉米出来吃玉米,红苕出来吃红苕,有时没有吃的还要借,当时一年到头难有几碗白米饭吃。放学回家,与小伙伴一起,或放牛割草,或做下作业,或喜笑怒骂;热天打光脚或穿草鞋,冷天一双旧胶鞋,垫些谷草或玉米壳,心里也是乐滋滋的。在我的记忆里,当时的青冈坪村小学,教室是草房,窗户没玻璃,课凳四肢不全,四面透风。每年冬天我的双耳都要生冻疮,有一次上课我打混,耳朵被魏老师用力一拧,脓血飙出,把老师吓了一大跳,后来我的双耳从此没有生过冻疮,现在想起来还真谢谢魏老师!有一年,人工降雨的部队来到学校,第一次看到了大炮和军车,可让我们高兴了好一阵子。
考上了初中,进入乡中心校,当时每学期缴学费3元钱,没有补课。我当时寄宿在二哥的家中,跟随哥嫂一起吃。乡中心校的学习风气很好,老师尽心尽力,学生不怕吃苦。当年有一位姓潘的女同学,经常在深夜的路灯下,在宁静教室的煤油灯下,她认真读书或做作业,每晚学习到深夜12点以后,受到老师们的表扬,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以优异成绩考上了理想的中专学校。当时我们的理想就是考上中专或中师,二者是不能兼报的。当年我填报的志愿是中师,考的分数却低于中师录取线0.5分,却超中专录取线几分,只好补习1年;第二次我填报的志愿是中专,考的分数却低了1分而却超过中师录取线,又名落孙山,只好到土主职高读高中。毕业时,学校请摄影师来校才照了人生第一张照片,可惜现在没有了。
1985年9月开学的第一天,父亲亲自送我到市中区土主职高,也是我第一次离开铜茨,乘上拥跻的客车,经过铜茨--沙湾--乐山--土主的线路3次乘车,又因客车较少、公路窄且烂,我们父子用了大半天时间才到学校。父亲当时给我说“你把3年书读出来,不知我还在世没有。”在职高读书期间,家里每月只能给我汇款30元钱和30斤粮票,我每学期回家一次。1987年秋,我回到沙湾的一个乡镇企业实习会计,当时的乡镇企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十分活跃。1988年春回到学校后就被一个企业招工当了一名会计。毕业时回学校参加全省对口职教师资考试,有幸被内江师专录取,成为1988年全省对口招收的500名职教师资之一。
说实话,内江师专在何方?我一点都不知晓。上学还要交1700多元钱,真让家人操了好大的心。开学的那天清晨,我一个人带上红木箱子和棉絮,搭上厂里的一辆货车到了自贡,转坐客车来到内江城,几经周转,晚上才来到了学校门口,肩上都被红木箱子弄出一道道血痕,真是又累又饿又痛又陌生。班主任谢老师来后,请我在小吃店吃了一碗面,从内心感到非常温暖。现在回想起来这碗面都很香。谢谢我的谢老师!大学3年,我就靠国家每月三四十元的补助完成了学历;在校期间,经过全班50多同学共同努力,省教育厅的支持,学校落实退还了学费,让我家及时还清了借款。回忆到此,我衷心地说一句:“感谢党的教育政策好!”
回忆二:三个是否有利于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巡讲话。讲话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新思路,有了新突破,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对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邓小平在南巡谈话讲到:“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7年6月30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香港的土地。同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于1997年7月1日零时开始履行防务职责。
1991年8月20日,我被分配到沙湾区最偏远的范店乡学校任教。分配的那天,令我终身难以忘记。清晨,我高高兴兴地来到沙湾接受分配,原认为应到沙湾职中任教,可是结果是分配到初中任教,心里一时想不通,但组织的分配只能服从。二哥说他想去看一下,就和我一同去范店乡学校,我俩乘车来到龚嘴电厂桥头时,大雨倾盆,雷电交加,看不清前面的路。请问当地群众到范店乡如何走时说:“渡口已封,只有穿过火车隧道,要走30-40分钟。”火车隧道,我俩都没有走过。进入隧道,伸手不见五指,我俩除了手里一把雨伞外,没有其他东西可用,手挽着手艰难探索前行,多次碰撞,经过1个多小时才出了隧道,全身都弄脏了。学校不大,只有两排十来间盖瓦的平房教室。当时的工作介绍信记载,我的应发工资待遇是每月69元、粮贴6元、副食品补贴13元、奖金15元。
1993年9月沙湾职高新开设财经专业班,我被调入职高从事财经专业课的教学,并担任班主任;1994年10月,因区教育局缺会计,我被借调到计财科工作,开始接着并学习电脑。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终于用400多元钱购买了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由于经济不宽裕,我们只是在职中教室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结婚仪式,由周校长主持,请同事们吃了些喜糖。现在想起来真对不起妻子哟,感谢她的理解、支持和真爱!说实话,当时我除了一辆自行车外,一无所有,婚房都是暂住的一间公有房(注:当时还没有房改)。1995年我们喜添一个可爱的女儿,买了一部黑白电视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1996年教育系统在城区要修建“广厦工程”教师住房,平均单价为370元/平方米,在当年是沙湾城区单价最高的。围绕买与不买住房这个问题,可为难了我们夫妻俩较长时间,因为当年没有一点存款,买房要3万多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经过痛苦的决择,最后商定要买房,找亲友借了4000元,支付了报名及首付款,过上了负债的生活。1998年我们搬进了“广厦工程”教师住房,1999年黑白电视机己坏,换了一台彩色电视机,安装了一部座机电话,购买了首台洗衣机。我们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心中甜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