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民进艺苑  >  文学  >  纪念改革开放40年

何朗生:改革初年二三事

发布时间:2018-11-09  来源:民进四川省委会

放大

缩小

  说起改革初年的那些事,大多如过雨云烟,自然淡去而消逝了。唯独有些事却牢牢地存储于我们的记忆深处,且挥之不去,历久弥新。每当回味起来,总还有一种让人啼笑皆非的感觉,仿佛是在观赏一幕幕精心打造的喜剧一般,不能自拔。也许这些留给今人的印象,是在天方夜谭,故弄玄虚吧。其实不然,这的确是一件件鲜活的事儿,如今只不过到了不吐不为快的地步罢了。

李财百万

  一九七八年底,党的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后,我们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之路,工作重心转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奋斗目标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干群都急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转换角色。其实,当时的人们大都没有这个思想准备,可以说脑壳尽是懵的,恰似如梦初醒。

  要对当前党的政策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真是困难重重,吃不透精神,心存疑虑是普遍现象。要搞经济建设,没有样板可模仿,没有经验可借鉴,也没有具体的操作路线图可预览,留给大家的只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决心。摸着石头过河,去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是突围的胆气和方法。不等不靠,巧辟蹊径,闯出一条毛胚路来,方显神通。

  人们刚从文革十年动乱中走过来,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把人们弄麻木了,劫后余生,心有余悸,是当时人们的心态实状。思想僵化,胆量脆弱,眼光短浅,手脚松不开,步子迈不动,这样的现状摆在了改革者们的面前。尽管各级政府广泛地动员和解读,各种媒体也配合着宣传鼓动,但收效甚微。如何破这个局,如何让人们从阴影中走出,丢开幻想,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各地想的许多办法简直是五花八门。

  最初几年里,地方政府鼓励当地那些有头脑有胆子的人出来带头,集中树立起几个发家致富的典型,好让无计可施的人们看到希望,有路可寻,有法可依。发展才是硬道理,“黑猫白猫”理论,一次次地洗刷着人们头脑中的固有思维。能弄鼓钱袋子,搞活了经济才是真理成了人们的共识。明白了事理,看清了道路,那些有智慧、有胆识的能人终于出现了。

  我要说的“李财百万”,也就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中的一个代表。他具体叫什么大名,说实话,我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但他这个民间给予的名号称谓,当时叫得可响了,用如雷贯耳和震耳欲聋来形容,那完全不为过吧。李财百万很快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发家致富大明星。人们羡慕和崇拜就很自然了,想一睹他的芳容,那还真不是一件易事,因别人忙着扮演了多个角色在多个阵地上打拼。

  你想想,掐指算算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也刚二十出头,中专毕业开始工作,全靠固定薪水糊口,没有一分钱的额外收入。我们试用期是月工资36.5元(其中有1.5元还属粮差补贴),一年后转正定级就是月工资41.5元,几乎没有上调涨工资机会的可能。想买一块国产的上海牌手表武装一下自己,要开支120元,我差不多要用一年多的时间节衣缩食才能如愿。一听到万元户的称呼,那种惊诧就不言而喻了,这个天文数字的名头,谁的心理还承受得了啊!况且他还有一个“百万”的头衔作修饰,那真是吓人得很。当然,我们也只能望洋心叹,凭添几分羡慕而以,把他作为致富之能人,发财之大神深深敬仰吧。

  为了更多富人的出现,让先致富的人发挥示范和激励作用。各级政府还不断地培植和包装,全方位地总结宣传,发挥其典范的激励作用。这些在当时都是衡量一个官员政绩优劣的所在。李财百万便趁势而为,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营山县首批确定的致富能手“万元户”,树立成了模范典型人物。县上主要领导还亲自挂帅,多次为他们这些富人主持召开表彰大会。戴红花,发奖金,送扁额,一时搞得轰轰烈烈,不亦乐乎。人们的顶礼模拜,让受表彰的能人们仿佛一夜就成了神话级人物。

  人们广为传播,有说李财百万头脑思维如何的与众不同,致富手段如何的机巧圆滑,赚钱的数目如何的扎人眼球。还说他开办了几个厂,做了几门生意,管理了几百号员工,是名符其实的,资金雄厚的致富带头人无可非议。大街小巷,乡野农舍,田间地头,很快就传为佳话。政府部门也趁热打铁,对他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各方面都开放绿灯。紧靠南门河边的翠屏山脚下的一块风水宝地,也曾无偿提供给他开旅社,搞餐饮。的确在当时看来,他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有模有样,不知有多少人对他刮目想看过。但这样的顺风顺水做生意,大把大把地挣钞票的日子却没有持续几个年头,那不可一世的势头也很快走向了消亡和尽头。

  据后来的知情人告诉,李财百万开的几家小厂倒闭了,餐馆旅社关门了,好几处房屋也抵押了,还欠下了一屁股的外债,特别是拖欠银行的钱数目巨大。这时坊间又不断地传出他的新闻,百姓们才恍然大悟,于是刨根问底地挖出李财百万的发财史来。原来他的“万元户”名头并不是靠勤劳致富获得,而是靠胆子大,耍滑头,钻政策空子,空手套白狼,挖空心思地从银行借贷而来。再经他精心布局,用多种形式的炒作手段发酵,生拉活扯地就整成了一个“万元户”。后来他把国家的钱拿去办厂做生意,并大势地挥豁,再加上经营不善,自然也就血本无归了。再后来,他只有耍无赖躲债。银行把他没办法,想运用相关的法律武器,抓他判他,让他服刑受到严厉的惩罚。可这一切对他却没有任何用,不敢随便采取,因要钱没有,命有一条,可随时拿去。再说他把那一大笔的贷款如何花光,用到了什么地方,亏在了何处, 就连他自己也说不出个道道来。

  相关部门方法想尽,还只有给他好说来解决问题。能让他靠自己的良心和能力,挣几个算有几个,争取少欠几个钱是唯一有效的法子,至于他到底把银行的贷款,欠别人的钱还清没有,谁也不清楚,可能这些也只有老天才知道了。一时吹捧成的发财大神李财百万,也只能供人们作茶余饭后的笑谈罢了。

  时至今日,这个典型故事的演译始末,一直让我和很多人都百思而不得其解。当然,不管怎样的离奇荒诞,但改革开放初年,像这样的典型人物和事情,对当时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搞活经济,鼓励发家致富,利还是大于弊的,也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勿庸置疑。我们国家的改革初始,也走了不少弯路,给后来人留下了多少前车之鉴供人评阅。

作者:何朗生     责任编辑:邵飞